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731|回复: 8

[养生保健] 这文章有的道理,供你参考(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文章有的道理,供你参考(转)
  有位同道好友,是位家传了好几代的中医。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闲聊,他说:“你善用中成药,我想问问你,对附子理中丸如何看?”

   我说:“附子理中丸是温脾胃的啊。凡是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都可以用啊。”
“但是,”他接过来说,“我最近几年来越来越觉得这个药不管用了。
   一开始我以为是药品质量的问题,后来我开成汤药,效果仍然不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对于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也遇到过,并且做了很多摸索和思考。这次,我深深被这位朋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耻下问的精神感动,于是很认真地跟他交流起了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
良医用药,无不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最近十几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身体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医生用药肯定也要跟着改变。
过去,人们在饮食上普遍比较清淡,没有那么多荤腥可吃,有人甚至吃不饱饭。现在不同了,吃不饱饭的人大概不存在了吧,人们饮食结构中,荤腥很多,而且多为饲料催肥的动物的肉,有道是“鱼生火,肉生痰”,这些东西吃进胃里,滋腻不化,强迫胃加速蠕动,于是引起胃火。胃中有火,胃阳亢奋,又能促使人不顾饥饱,暴饮暴食,这样就使胃火更旺,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我发现,即使是很多体内有寒、腹中冷痛、手脚发凉的病人,胃中都潜伏着火,一旦动用附子理中丸之类温胃暖胃的药物,胃火马上就起来了。
   那么,今人体内的寒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基本上都是从肾而来的。现代人,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耗精过度。房事不节能耗精,工作操心也耗精;在物欲横流中欲望无穷能耗精,生活中的烦恼还是耗精。耗精就要伤肾,肾精受伤,肾阳就要跟着受损,于是,渐渐的,肾阴肾阳都不足了。当肾阳虚的时候人就会出现手足发凉、腹中寒冷等情况。这其实不是脾胃虚寒,而是人的肾阳不足,或者叫“命门之火不足”、“底火不足”。
怎么办呢?首先要“潜阳”,也就是要把耗散在外的肾阳拉回来,使其回到肾中;同时还要在滋养肾阴,只有肾中有精才能留住肾阳,使肾阳不至于过于外散。要达到这个目的,桂附地黄丸是最好的药。如果一味用附子理中丸温脾胃,那么,只能增加胃火,根本不管用。所以,我把这条经验总结为“补阳不如潜阳,温中不如温下”。
   我在南方老家的时候,发现这条经验对于南方人来说更好使。很多蔫蔫的人,让他吃一点桂附地黄丸,马上来精神,体质各方面都迅速改善。其原理何在?后来我想,南方天气热,阳气更容易耗散,而且,南方城市夜生活丰富,夜寐养阴,熬夜则伤阴。一方面是耗阴过多,另一方面是阳气耗散过度,最容易使人体质迅速下降,甚至精神涣散。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的确需要赶紧温肾,滋阴潜阳,桂附地黄丸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养生丸。
那位同道听了,也深表同意。
  后来他告诉我,他也开始用桂附地黄丸治疗各种虚寒症了,效果非常好。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也不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中医自有一套完善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值 +11 收起 理由
溪流 + 5 赞一个!
蒲公英 + 3 赞一个!
阿强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0-7 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分享朋友佳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溪流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0-7 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赏中医自有一套完善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溪流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0-7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朋友的转载。上午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溪流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0-7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溪流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0-7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好介绍!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溪流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0-15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辨证施治学问深着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溪流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21 0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