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班上有个同学是“满族”,这点让我们很好奇。好奇并非因为他是少数民族,而是他不像少数民族,一切习惯都和我们一样。
作为一个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的少数民族,满族与汉族的融合程度,恐怕比其他民族都深。这种融合并非满族融入汉族的单向融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交融。起源于满族服饰的旗袍,几经改良,如今已然代表着中国式的小资情调。“民以食为天”,美食方面,更能清晰地看出民族融合、水乳交融的过程。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个民族寻求和谐共处的产物,可是由于过于复杂、昂贵,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品尝。不过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的萨其马,却是老少咸宜、流行全国的百姓美食。
萨其马原本是满族祭祀的祭品,《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随着清朝的建立,萨其马也跟着入关,由北向南,传遍全国,成为了一种民间流行食品。
关于萨其马名字的由来,有多种传说,其中有两个版本比较典型。“版本一”充满了民族情绪。相传清代广州某将军姓萨,他特别喜欢骑马打猎。每次打猎归来都要吃点心,而且要求不能重样。一次,背负沉重创新压力的厨子,不小心将蘸了鸡蛋清的点心炸碎了。可是此时,将军已经在催着上点心,他只好端了上去。原以为会被责罚,不料将军吃了赞不绝口,还问这种点心叫什么名字?厨子随口说“杀骑马”,后来这道点心的名字被写成文字,便成了“萨其马”。
这个传说版本很有中国特色,其中“歪打正着”的情节反映出一种投机心理,为市井小民喜闻乐见;而身受满清压迫,无力抵抗,内心依然憧憬着“杀骑马”,这体现出了当时民间的仇恨情绪;满清将军被诅咒还不知道,欣然接受并且还去传播“杀骑马”。这段情节反映出小民身上阿Q式的报复心理……
版本二,其实萨其马的来历很简单,它是满语的音译,乾隆年间《御制增订清文鉴》中说得很明白。在满文中,萨其马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一种小吃。由于在汉文中要找个词来翻译很困难,于是直接音译为“沙其马”……后来渐渐约定俗成,写成了“萨其马”。
虽然哪种版本是正确的,一目了然,不过口头传播中,相信“杀骑马”会更有生命力,因为它的“文化元素”更丰富。
美食好吃,而研究美食中的文化元素,常常会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