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八一】 学习始终在路上 -----冰城访从普通女兵成为副教授的刘芥 6月,在冰城哈尔滨采访了87岁高龄的刘芥。 刘芥,曾用名刘纪真,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周村镇前恩关村人。是1948年入党的中共党员,副教授级的副主任医师。下面是她的近照。
她1931年农历11月出生在一个已经开始败落的富裕家庭,由于父母早亡,她和姐姐从小在本县徐家庄乡宋家庄村姥姥家生活。 她5岁开始上小学,学校停办后,1944年13岁时,又重新上学。这次上的学,是已经解放了的邻县新河县东千家庄村抗日小学。 1947年元旦后,八路军到学校招卫生兵,16岁的刘芥先报了名,后回家征得姥姥和姐姐的同意。2月份,离校西行,奔向驻在太行山区武安县的“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她从学生变成了兵。 她入伍的部队是“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二纵队。这个部队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1949 年2月,编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她到部队后,先参加了“新兵欢迎大会”,参加了10多天的卫生知识培训,后就被分配到第四卫生所,随部队出发了。 刘芥在部队当卫生兵,直到1949年,始终是边干边学。学习的方法就两条,一是,向老同志学习;二是,自己摸索、钻研。 当时,卫生兵的任务,除去给伤病员清洗伤口、换药外,就是给重伤病员喂水喂饭。还有,收集伤员用过的敷料、绷带,用水清洗干净,晾干叠好后,用大锅像蒸馒头一样进行蒸汽消毒。 刘芥回忆说,1947年7月,消灭郓城守敌战斗,战斗很激烈,伤病很多,医务人员人手少,她们不分白天黑夜,一刻不停地换药,持续20多天没有睡过囫囵觉,只是抽空在换药桌旁打个盹;没有吃过正时饭,只是让战友喂几口碗里的饭。 她回忆说,卫生兵跟随大部队行动,夜行军时,一边走,一边打盹睡。不能说话,要“装哑巴”。有时,头上有敌人的飞机,身后有敌人的追兵,子弹呼啸的声音不停。有时,只能吃带的炒面,睡在草窝里。有时,查房换药要走十几里地。 1949年元旦后,刘芥到三团卫校学习。她当时是排级护士,被任命为女生班班长。1950年2月,转入华北军医大学第七大队继续学习。1951年,又进入中央卫生部医士学校。 她在这3个学校,十分珍惜这样的时机,克服文化水平低的不足,夜以继日地钻研课本,课外主动地向老师讨教,系统地学习了医疗基础知识。
照片右2为刘芥。 她回忆说,为了学习解剖,与同学们到葬尸场挖尸体,清洗、蒸嗮,做成骨骼教具,以方便学习。 1956年,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刘芥,不甘心于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考取上了北京医学院儿科系。 为考大学,她一面工作,一面料理家庭(丈夫是领导干部,工作很忙),经过一年时间的刻苦备考,恶补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当时不考外语),每天零点前很少休息。 在医学院,她是儿科系党支部书记,又学习,又工作,而且,要求自己成为学习优秀学生,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为了更好地带病学习、工作,坚持超强度体育锻炼,长短跑、跳高跳远跳马,等等。毕业时,得到军委卫生部长傅连章的接见、合影。 刘芥在医学院学习5年毕业后,与丈夫一起响应党“到艰苦地方去”号召,从北京到了黑龙江省。她被分配到黑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工作。 她工作中,仍然继续学习。1964年后,响应中央“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号召,响应周恩来总理“一根针(灸)一把草(药)”要求,苦学针灸、中草药知识。并且,克服家庭困难,坚持下乡。1970年,参加了中医学院举办的“中医第四期学习班”,结业后,跟老教授学习中医临床药物半年。后又到医大神经内科进修。 她1985年退休至2006年,还当了几年的“打工奶奶”。 刘芥从16岁入伍至75岁结束“打工奶奶”,半个多世纪,一直从医,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均做出了突出成绩,不但得到领导的肯定,而且,得到广大患者的赞赏。 她在黑龙江省最早开展的小儿神经病治疗,无一例死亡。其中一男孩,没有自主呼吸45天,在治疗63天后康复。据统计,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24小时退热率为71%;小儿腹泻当天症状消失率58%;神经功能性疾病治疗10天后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好转率90%以上。而且,治疗费用都比较低。她休息后,仍然有许多人找到家中求医。 我们祝刘芥前辈延年益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