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102|回复: 9

[史海钩沉] 百年前的冀州农村改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8-3-2 05:39 编辑

百年前的冀州农村改革


      最近,我看了3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书,从中了解到,近百年前,河北省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农村的改革情况。
    这3书是,1923版《冀县新乡土教科书》、1928版《冀县志》和1933年版《冀县淄村农商研究会年刊》。
      改革,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辞海》《词源》的解释,就是改进革新,改去革除。
      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近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和民国时,依靠中国共产党等先贤的推动,冀县农村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群众生活改革
      近百年前,冀县农村,如同全国一样,在群众生活方面,推行了两大改革。
        一、戒裹足。缠足,裹脚,就是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陋习
    据考证缠足是由南唐后主李煜(937年~~978年)引起来的,明清也都推崇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后,才渐渐绝迹历经
    《冀县新乡土教科书》和《冀县淄村农商研究会年刊》中都记载,当时,戒裹足,倡天足。《冀县淄村农商研究会年刊》载,裹足使女孩“和废人一样”。
    民国十七年(1928年),冀县创设“天足会”,查禁少女裹足,督促妇女放足,全县各区、乡、村到处都张贴有宣传画,并且,“严定章程,缠足者,议罚”。《冀县淄村农商研究会年刊》载,女孩阎树城撰文曰:“实现天足的布告下来了,妇女、女孩手足舞蹈地欢呼,‘好了好了,从此再也不受痛苦啦!’”。《冀县新乡土教科书》载,当时,“文明之家”,纷纷放足,强半天足”。
       二、令剪发。前清入关,剃发留辫。民国以后,剪发令颁。
《冀县新乡土教科书》载,当时,一致呼吁“凡我农工商同胞,万勿留此豚尾。致遗外人笑柄也。”


农业生产改革
      近百年前,在冀县农村,为了农作物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推行了多项改革。
       ----凿洋井。冀县的农业生产,千百年都是靠着老天,天旱不雨,庄家打蔫减产或绝收。20世纪初开始,冀县农民凿洋井,  发展水浇地,《冀县新乡土教科书》载,“作饮料,亦有以之灌园者。”
    洋井,是相对于土井而言。土井,是在水坑附近挖个井,依靠水坑的水。水坑没水后,土井也没有水了。洋井,是用铁锥下锥“三五十丈深”,找到地下甜水源,砌井筒后而取水。水取之不竭。
      《冀县淄村农商研究会年刊》载,冀县淄村张恒生勇于创新,于1931年,“费洋五百余元”,在村北凿一洋井,“湧泉汩汩,井水清甘,井深丈余”,用以灌园。“水利既兴,收获倍蓰(作者注:五倍”。
        ----用杀蝗毒药。冀县多蝗虫灾害。《冀县志》载,汉至清,有文字记载的严重蝗灾25次,“大蝗蔽日,声如风雨”“食草木,食稼,树叶、牛马毛俱尽”“民饥,捕以食”。
      以前,农民对于蝗灾,除去人工捕打外,没有其他办法。20世纪初开始,使用毒药杀蝗。《冀县淄村农商研究会年刊》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使用毒药杀蝗,“确有杀蝗之效力”。毒药成分为“麦麸、白砒霜、红糖和橘子汁”。
       ----种美国棉花。《冀县新乡土教科书》载,冀县“产棉最盛”“吾邑之大出产也”。
    以前,冀县农民种植的棉花品种为“印度棉”,20世纪初开始,改“美国棉”,俗称“洋棉花”。“印度棉”只适宜沙性地种植,“美国棉”“沙质地,膠质地,均可”。“美国棉”比“印度棉”显著增收。



教育方面改革
       近百年前,冀县农村如同全国一样,在教育方面进行了巨大改革。
        1.学堂。冀县农村的教育,千百年都是私塾。清末民初开始,尤其在民初,大力兴办学堂。
     《冀县志》载,冀县最早的农村学堂,是在清宣统三年(作者注:1911年)建立的东王家庄村高小。《冀县淄村农商研究会年刊》载,淄村“清末年,正式成立村公立初级小学校”。
     民国后,农村办学堂形成热潮,有“民国大改良,拆了大庙建学堂”之说。《冀县志》载,“截至民国十七年(作者注:1928年),冀县凡452个村庄,已建立小学321处,其中,高级小学2处。”
        2.办女校。以前,女孩不入学读书,更不可能有女校了。
    清末,提倡女子教育民初,冀县开始办女校
      东王家庄村初级女子小学校,是全县第一所乡村女校。冀州劝学所劝学员李谐韺,在其儿媳郭永芳倡议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盖3间讲室,在原学校增设了初级女子小学校。
     《冀县志》载,1928年,冀县已经有农村女校24所。24所女校中,全部由教育局津贴的有崔家庄村、杨孔庄(今杨孔五)村、褚家庄村、岳家庄(今西岳家庄)村的4所。还有多所女校教育局津贴一部分。
     冀县乡村女校,到1936年,增加了1倍,达到50余所。
        3.去留学。100多年前的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冀州农村人出国留学比较盛行。
    数量较多。当时,冀州凡是有一定经济力量的人家,家长开明、有眼光的,为了孩子“更有出息”,争相送子女出国留学。据《冀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清末民初,冀县21人出国留学。
    当时,冀州出国留学的,到的国家有日本、德国、法国、保加利亚和俄国等5个。留学生学习的专业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医学、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军事,等等。
    一族多人。当时,冀州送子女出国留学的,最为突出的是今官道李镇羡家庄村的羡氏家族。当时的羡氏家族,经营商业,是北方有名的大财主。这个家族,为了使后裔开阔视野,更好发展,延续家族,不惜重金,先后送了8名子女出国留学。其中,羡继品和侄子羡迪安在清末先后被官派留学日本。羡书谭和羡中州都是3个同辈兄弟同时出国留学。
      学有所成。当时,冀州的出国留学生们,经过深造,增长了知识,学有所成,还出现了河北教育厅督学、督学主任曹秉国、创办天津“红钟”牌酱油的李惠南等等一些佼佼者。

发表于 2018-3-2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欣赏佳作
发表于 2018-3-2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朋友的佳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发表于 2018-3-2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朋友的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林五 发表于 2018-3-2 07:40
坐沙发欣赏佳作

谢谢关注、赐评!互相学习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老李 发表于 2018-3-2 12:38
欣赏朋友的佳作

谢谢关注、赐评!互相学习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风老人 发表于 2018-3-2 15:31
谢谢介绍冀州地方史!元宵节问好朋友!

谢谢关注、赐评、问候!互相学习交流。双休日好,大家同乐!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长风老人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袁丹银 发表于 2018-3-2 18:12
谢谢介绍,拜读欣赏。

谢谢关注、赐评!互相学习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沪上人 发表于 2018-3-2 19:32
分享朋友的佳作!

谢谢关注、赐评!互相学习交流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24 06: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