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7-12-27 06:01 编辑
《史记》中有关古冀州的人及事(10)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中,以近600字,记载介绍了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 ~~前104年), 古冀州广川(今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经学大师。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 起,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 起,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 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史记》中载,董仲舒“以治汉《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幼年好学。《史记》中载,“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他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攻读《春秋》。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传授儒学。董仲舒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 儒学。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他课讲得十分精彩。他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从事教学活动, 他曾经被罢官,罢官后,继续讲学,又讲授了10年的《公羊春秋》。 献策皇帝。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 的“ 天人感应”“ 大一统”学说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 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 天人三策" 。第一次策问,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两次任相。《史记》中载,“董仲舒为人廉直”。他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刘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一介武夫,粗暴、蛮横,但因为董仲舒当时声望很高,是举国知名的大儒,所以,刘非对董仲舒非常尊重。刘非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来辅助自己,以篡夺中央政权。 但董仲舒是主张" 春秋大一统"的,因此,对于刘非的 希望,他借古喻今进行了规劝,指出“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于提到五霸,因为五霸是先行欺诈后行仁义 ,只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义的人提及。”暗示刘非不要称霸。董仲舒为 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涝之类的活动。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董仲舒被推荐做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比刘非更凶残、蛮横,过去不少做过他国相的人都被杀掉,或被毒死。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刘端对他还比较尊重。 家中病逝。董仲舒晚年辞官回家后,仍十分关心朝政大事,甚至在临终之前,还写奏章给汉武帝,坚决反对盐铁官营的政策。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于家中病卒, 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 下马陵。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了表彰其对汉王朝的贡献,特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汉书》载,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儒家文献资料汇编》载,仲舒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发展儒学做出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