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铁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配合画面,《绒花》这熟悉的旋律一下子把我带进了那逝去的年代。
影片以第一人称(萧穗子)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军队文工团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刘峰乐于助人,热心为战友们服务,多次立功受奖,被誉为“活雷锋”。有困难找刘峰,已成为文工团的共识,连猪圈里的猪跑到大街上,也来找刘峰帮忙。刘峰为战友结婚打沙发,甚至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别人。他发自内心的善良和真诚,每个人都觉得理所当然的,在心安理得地接受刘峰无私奉献的同时,并不感到珍惜。当刘峰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下放到边陲的一个基层连队时,文工团除了一个爱慕他但又不敢表白的何小萍外竟然没有人前来送他。看着刘峰离开文工团时孤独的背影,我不禁想到文革时期,人性被扭曲了,即便是在部队里也不例外,滴水之恩,亦当涌泉相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到哪里去了?那些接受过刘峰帮助过的人到哪里去了?难道送送刘峰就会受牵连吗?
故事的女主角何小萍从小因父亲劳改,母亲改嫁而受尽欺凌,原以为到了部队可以改变受人欺负的命运,没想到在文工团照样受尽委屈。她因为反感文工团对刘峰的冷漠,装病拒演遭受处分,被调去医院当护士。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刘峰和何小萍都上了前线。刘峰在战场上荣立战功成了战斗英雄,
何小萍在野战医院表现出色也当上了英雄,却因为神经受刺激患了精神疾病。
影片结尾是1995年俩人在云南烈士陵园相遇,
画外音显示十年后,刘峰生了一场大病,何小萍把他接过来,俩个有情人,两个善良的人终于生活在一起,彼此相偎一生。
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还有刘峰因付不出城管的敲诈,赖以生存的车被扣,一个堂堂的战斗英雄却屡遭羞辱甚至被人殴打。刘峰的遭遇折射了一部分退伍军人生活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冯小刚导演难能可贵的将它在影片中反映出来,可以说是尽到了一个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我相信随着《芳华》的热映,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强,退伍军人的生活困难问题终将得到改善与解决。这部影片要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刘峰们逝去的芳华,我但愿这逝去的芳华再也不要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