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底烧饼 江苏沿长江地区有一种大众早点-----芝麻烧饼,亦称草鞋底。 据说此称谓来自江阴。 在清朝文献里,归降叫做“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清庭强令官民剃发易服的举措引起汉人的普遍不满,激起了汉人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许多人因此反抗满清,或者宁愿一死。不仅原先准备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辙,连已经归附的州县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树帜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满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清兵在南方的屠杀,多因剃发易服而起。满清统治者自己也说道:“乃剃头一事,又适为奸民借口,以至变故丛生。” 在江苏常熟,“清兵见未剃发者便杀……名曰‘捉剃头’”。常熟人民组织乡兵,推崇祯信阳州知州、弘光兵部郎中严栻为首领,保卫地方,抵抗清军,并尊奉活动在崇明岛的明义阳王,一直战斗到九月份才被清兵的屠戮镇压下去。 嘉定人民以“为我保此发肤”的口号,抵抗清兵二十余日。嘉定总兵吴志葵趁人民不满时占据县城抗清,导致李成栋下令屠城,为嘉定三屠第一大屠杀之原因。 剃发令传到金坛,抗令者三四百人聚会,清镇江知府从别处运来拒不剃发者的首级威胁民人,声言“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于是人民揭竿而起反抗,二十日后方被镇压。 吴江乡民因为不肯剃发,杀县令,遭大屠杀。 公元1645 年,因为薙发令的颁布,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告示曰:“ 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乡城耆老,誓死不从。” 江阴人民以“ 头可断、发绝不可剃” 的口号对抗清朝“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口号,由陈明遇、阎应元领导军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阎应元最后留下辞世诗:“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清军围城,日子长了,城中出现了缺粮少食的情况。城外的江阴人想方设法试图将粮食送入城中。江阴城东有个蒲草、稻草编织品“ 蒲鞋” 、“ 草鞋” 的民间集散地——“ 蒲鞋桥” (现澄江街道蒲桥村)。桥头,有家夫妻烧饼铺。一天,烧饼铺外来了一位卖草鞋的老乡。他苦苦哀求店家:将草鞋换成烧饼以充饥。正想着如何将饼送入城内的店主产生了一个念头:将烧饼做成草鞋底的形状,以假乱真,送入城内。他俩连夜动手,将草鞋底一样的烧饼烘熟,一只只系上稻草细绳,连同草鞋一起混进城内、送给抗清的军民。随后,其他百姓也仿效着将烧饼做草鞋底设法送入城内。 顺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阴城破,清兵大屠杀三日。清兵虽然破了江阴城;但这种做饼的方法却被江阴人沿袭了下来,还给它冠上了一个正式的名字——“ 草鞋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