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 凉 我们先看看古人说如何纳凉的,古人用调整心态来纳凉——“顺四时,避寒署。” 大暑赏荷,杭州人,苏州人大暑赏荷之风尤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箫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还有纳凉晚会:“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我们小时候家乡也是每逢夏天都是热辣辣的 太阳,下午妈妈烧一大锅绿豆汤放上冰糖,再浸放在井水里凉透了才给我们吃,好容易等到晚上。从我家天井里的井里打出一桶清凉的井水,浇到院子的地下把残余的火气和水一道给蒸发掉。然后,再从井里取出早就吊在井里的冰凉的西瓜。爸爸用刀切开西瓜。我们这些孩子们,围着小饭桌吃着西瓜听者老人讲故事。幸福的纳凉晚会就这么开始了。有许多故事至今我还记得,老了我把以前的故事收集起来,并编写了一本书“小故事”。 在大伏天九点钟依然很热,大人和哥哥,姐姐们有的抬竹床,有的搬藤椅,有的拿长凳搁木板搭床,都铺在院子里。爸爸点蚊香,妈妈拿大蒲扇为我们赶蚊子,院子里还有一盘清凉的井水准备随时随地擦汗。夜深了署气已散,爸爸妈妈把我们睡着的孩子抱到房间里。那种现在无法理解和享受不到的幸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五十年代初期我读大学以后,每年暑假都回南京,每到晚上大院里也聚集了许多人,有外甥,侄女还有邻居家的孩子也都聚集在一起纳凉。那时我成了主角了。把小时候听来的故事,和后来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自发的纳凉晚会讲述,好不热闹。不像今天大热天大家关门闭户在家开空调看电视。 其实大院外更有一番热闹,天一热,家里房子小的或者没有院子的,就往大街上抬出凉床的,搬出藤椅的,拿出长凳搁铺板的。一家挨着一家,讲着张家长,李家短的故事好不热闹。一直到月亮照到头顶,有时露水出来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