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我在自良中心小学读书,九岁那年,我读上二年级,很荣幸得到从外地请来一个语文老师教语文,这位教书先生名字叫“刘汉雄”,记得他的外貌酷像杜甫大诗人,平时穿着一套灰色的唐装,瘦削的脸庞喜欢长个八字胡子,讲课的时候,往往古代诗联脱口而出,他姿势助说话,什么“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解駿戏斗老财的故事;那时候没有拼音字母,教我们识字,记住字形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难点,而刘老师的教学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中国方块字用顺口溜帮助记忆,他在课堂上唱诗--唱那些拆字诗: 言身寸谢孑瓜孤,禾火心愁米且粗。 立木见親门口问,西示风飘古月胡。
真是朗朗上口,那合体字组成的八个字:“谢、孤、愁、粗;親、问、飘、胡”;我们都很快记住了字形,至今也没有遗忘。
几十年后,我也当上了人民教师,我从小学低年级教起,什么“识字教学是重点”,刘老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对我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这,就是一位八十五岁退休老教师的回忆录片段和要讲的故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