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7-6-23 06:29 编辑
细数冀州不寻常的村庄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有412个建制村(行政村)、425个自然村(含他区代管)。其中,有一些各具特性的不寻常的村庄。
比县城还古老的村 冀州比县城还要古老的村庄至少有7个。 今小寨乡扶柳城村,位于城区西北偏南17.40公里处。《水经注》云:“其地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据考,扶柳城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地图中,没有冀州城,但标有扶柳城。 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位于城区西偏南24.50公里处。此地古称昌成,始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战国策》载:“赵孝成王十年(前256年),燕攻昌成”,即此地。 今周村镇前恩关村、后恩关村,位于城区西南约12.2公里处。前、后恩关古为一村,最迟建于战国时期,自古为交通要道口。旧志载,“恩关者,乃古机察地也,界在燕齐之间”“秦于此设关卡”。汉朝时,有一王侯在此遇难被救,特赐此村名恩关。元末,在村内修筑关壕,壕南称前恩关,壕北称后恩关,一直沿用至今。 今小寨乡南安阳城村、北安阳城村,位于城区西北8公里处。南、北安阳城原为一体,称安阳城。最迟建于西汉初年。韩信曾屯兵于此,至今当地尚有“韩信地”之说。明朝时,1个村分为2个村。 今周村镇安兴村,位于城区南11.6公里处。建于西汉前。古称安城、安城乡。《水经注》载“安城故信都之安城乡也,更始二年(24年),和成卒正邳彤与上(指东汉光武帝刘秀)会信都城南安城乡,上大悦,即此处也。”
曾经是城的村 史志书载:冀州有7个村庄历史上曾经是城池,或曾经是县治所在地。 《现代汉语词典》标明:“城市跟‘乡’相对”。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辞源》解释:“古代王朝领地、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称城。”城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1、今小寨乡扶柳城村。该村当时是一座城邑,战国时属中山国。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后),在此村设扶柳县。直至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县的设置才被取消。扶柳城村作为县治长达810多年的时间。隋大业三年后,扶柳城演化为一般自然村, 2、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战国时属赵国,是一座城邑。西汉初(公元前201年后),在此村设昌成县,属信都郡。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并入信都。此地作为县城,具有485年历史。自西晋后,成为一般村庄。 3、今周村镇安兴村。建村于西汉以前,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后),在此村设辟阳县,到东汉延光元年(122年)被取消,作为县治时间有320多年。 4、今小寨乡南安阳城村和北安阳城村。原来是一个村,西汉前后(公元前206年前后),是一座城池。《魏书》载:“信都(笔者注:今冀州)有武阳城、安城。”后沦为一般村庄。 5、今周村镇前郭村和后郭村。《冀县地名资料汇编》载:这两个村“原为一座古城,历史悠久。城内又分为南、北两部分,据碑文记载:称南廊、北廊。”
没有村民的村 在城区西南13.6公里处、106国道旁有个周村,是1982年批准建立的1个自然村。 周村不是建制村(行政村),也没有“农民聚居”。现在是周村镇政府所在地。 1982年5月前,此处因交通便利,县和公社(今乡镇)的直属单位,如,汽车站、油棉厂、医院、粮站、银行、供销社等,纷纷设在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居住区。1980年,公社机关也迁到这里。因这块居住区周围几个村庄的名称叫孔邓周村、李张周村、大庙周村等,人们就将这块居住区起名叫周村。
“插花”村 在城区西南部有6个村庄是“插花村”。所谓“插花村”,是指在1个自然村内,置2个建制村(行政村),设有2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村中共党支部,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地、市、县、乡镇管辖。“插花村”内,居住在同一个自然村的村民,宅、田交叉为邻。 这6个“插花村”,分别由河北省衡水市(原衡水地区)的冀州区(原冀县)和邢台市(原邢台地区)的新河县管辖。都是1个自然村内,存有冀州市管辖的1个建制村(行政村)和新河县管辖的1个建制村(行政村)。它们分别是:南小寨村、东高庄村、西高庄村、北黄家庄村、董家庄村和东千家庄村。不同地区的两县(市)边界处存在如此众多的“插花村”,在河北省版图上是绝无仅有的,地图上在标识这些村庄时,都是使用“ ◐ ”(半个白、半个黑的圆圈)符号。
城中村 所谓“城中村”,就是在县城或者城市之中、城区里面的村庄,简称“城中村”。 “城中村”也是村庄,“城中村”的居民是农民。 冀州2200多年来,“城中村”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 汉朝时(公元前),有“城中村”12个,名称为一铺村、二铺村、三铺村,直至十一铺村、十二铺村。 宋朝至明朝前,有“城中村”10个:原有的12个铺合并为8个,名称为一铺村、二铺村......八铺村。因宋朝建隆2年(公元961年)修筑的县城大,周长24里,“城中村”加上了北关村和顺民庄2个村。 明朝至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有“城中村”6个:以前的8个铺又合并为4个,名称为一、二、三、四铺村。还有北关村和顺民庄2个村。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至1963年,有“城中村”6个:含一铺村、二铺村、三铺村、四铺村和北关村、西关村。顺民庄村划出。 1964年后至今,冀州“城中村”数量逐渐增多。 1964年至20世纪90年代前, 有“城中村”10个:含古城池的6个和新城区的4个:三里庄村、南岳家庄村、胡家庄村、大刘家庄村。 90年代以后至今,“城中村”增加的幅度很快,到2011年,达到23个:在原来10个的基础上,南部增加了4个,有杨孔五村、大常家庄村、中刘家庄村、石家庄村:东部、东南部增加了4个,有南王家庄村、褚家庄村、西沙村、八里庄村;北部增加了1个,漳下村;西部增加了4个,有前堤圈村、后堤圈村、方家庄村、西刘家庄。 “城中村”的名字,一般含“铺”“ 关”“街”等字。
“一层楼”村 何为“一层楼”村呢?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公社化”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核算”时,1个村庄内,没有生产小队(今村民小组)这个层次。生产大队,即现在的村,直接管理到农民、直接与农户核算。 “一层楼”村,冀州共有71个,涉及全区所有的10个乡镇。其中,冀州镇33个;周村镇10 个;南午村镇8个;其余7个乡镇分别有1---5个不等。 “一层楼”村的最大特点是,村比较小,户少、人少。据《2011年冀州统计年鉴》,冀州平均每个村783 人,而“一层楼”村,一般人口在300人以下。如最小的村,官道李镇王孟张村,仅23户,60人,人口为冀州村平均人数的1/13,仅是冀州最大的村的1/50。
一“村”含多“村”的村 一“村”含多“村”的村庄,有两个类型: 一个类型是,在1个自然村内含有多个建制村(行政村),有2个:今南午村镇南午村,是个自然村,含4个建制村;今官道李镇衡尚营村,也是个自然村,含4个建制村。 一个类型是,一个建制村内多个自然村,有11个,内含有31个自然村,涉及到6个乡镇。 这些村,有的1个建制村含有2个自然村;有的含有3、4个自然村;多的含有5个自然村。如冀州镇杨孔五村,含杨家庄、孔家庄、五里井3个自然村;官道李镇官道李村,含官道李、小刘家庄、千户营3个自然村;徐家庄乡四寨子村,含王家寨、官道寨、牛家寨、乔家寨、杨庄5个自然村,等等。
村名字数最多的村 冀州村名所用字数,以标准地名为准,3个字的最多,占总村数的64%。5个字以上的有12个村,5个字的有南午村镇举人周家庄、周村镇前大庙周村等。所用字数最多的用6个字,有衡尚营一大队、衡尚营二大队、衡尚营三大队和衡尚营四大队村,简称衡一村、衡二村、衡三村、衡四村。
领袖、要人给改名的村 码头李镇南大庄村,原名叫南小庄。1966年4月1日,周恩来总理到冀州码头李视察地震灾区,在座谈会上,听取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书经汇报时说:“你们村粮棉产量高,对国家贡献大,是‘模范庄’。我看就把‘南小庄’改叫‘南大庄’吧?”经群众讨论、上级批准,该村就改叫南大庄了。 西王庄镇逍遥村的村名,据说是因刘秀的一句话而命:西汉末年,刘秀被追缉,来到该村时,人困马乏,在村中庙前大树下休息。醒后深感轻松,顺口说:“逍遥!逍遥!这个地方真逍遥自在呀!”刘秀称帝后,人们就将村庄命名成逍遥村了。
出高官的村 在距今已经1600多年的南北朝时,今冀州镇岳良村人,冯跋和冯弘先后为北燕国的皇帝。冯跋是北燕的创建者和第二位皇帝,在位22年;冯弘继冯跋后,为北燕第三位皇帝。 该村在北魏(386—534年)时,有“3后”和“4妃”。她 们分别是:太皇太后、孝文帝废皇后、孝文帝幽皇后和太武帝左昭仪冯氏、孝文帝昭仪冯氏、文宣王文峥太妃、乐安王元悦妃。 废皇后和幽皇后为同父异母的姊妹俩。太武帝左昭仪冯氏是太皇太后的姑母。 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太皇太后,习惯称谓“冯太后”。她14岁为皇后,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两次临朝亲政25年,辅佐了3位皇帝;主持了历史闻名的“孝文帝改革”;被史书称谓“千古第一后”。 该村从北魏至唐朝,有6位宰相。其中,冯素弗、冯熙、冯诞(467---495)和冯修(亲兄弟俩,都是冯熙之子)4人为北魏宰相;冯子琮为北齐宰相;冯元常为唐朝宰相。 该村人冯宝的妻子“谯国夫人”冯冼氏,为广东岭南地区军政领袖,官阶一品,官位中郎将,爵位“谯国夫人”“保护侯夫人”。人称“冼夫人”“冼太夫人”“岭南圣母”。谥号“诚敬夫人”。 1957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称颂冼夫人,说她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该村从晋至清朝,还有29人为高官。其中,为王、公、侯、郎、光禄大夫等 13人;为刺史8人、太守4人、守备、将军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