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7-5-12 05:59 编辑
【那年那事儿】
张平慈 张其景 忆无私的父亲
近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政协文史研究会的人,找我姐弟俩了解我们父亲的情况,我俩在谈了我们父亲的一些情况后,很自豪地说:“父亲一生都是无私的!” 父亲叫张世荣,1921年生人,1990年故去,离开我们已经27年啦。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上世纪40年代农业生产互助组起,担任村干部40余年,其中,当村党支部书记30年。1958年曾经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获奖章1枚、英雄牌钢笔1支。他所领导的冀州徐家庄乡松篱村,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冀县(今冀州区)“社会主义建设‘五面红旗’”之一、60、70年代的全县“学大寨”先进村,等等。
父亲虽然是具有一定荣誉和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但是,因为他公而忘私,我们姐妹兄弟5人,谁也没有“沾他什么光”“得他什么好处”,有时,还“受些委屈”。但是,他老人家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使我们终身受了益。下面是他老人家无私的几件事儿。
捐女儿鞋。上世纪60年代,我们村有1户人家,男主人故,女主人拉扯着4个小孩子,生活十分艰难。父亲组织全村人捐献,帮助她家生活。当时,我们家人口多、劳动力少,生活也不宽裕。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商议捐什么时,大家正在考虑,他看到正在上中学的二女儿穿着一双不很旧的棉鞋。就说:“捐这双鞋吧。她家孩子可以穿。”他让二女儿脱下来,急忙拿着去了大队部(今村委会办公室)捐了。 换“转非”人。上世纪70年代初,县里从农村“招工”,被“招”的人,就能够“农转非”,即吃“农业粮”转为吃“商品粮”。在当时,这是千人想、万人求的大好事。 当时,公社(今乡镇)领导照顾我们的姐姐,即父亲的大女儿一个指标,并且,通知了姐姐。姐姐也准备好了自行车、被褥、衣服等等,第二天就要去码头李油棉厂报到上班。 父亲因为外出开会、工作忙,原来不知道这件事。他在大女儿去报到的头一天知道后,极其耐心地给老伴、孩子做工作,“村里生活困难的很多,应当给最困难的家庭子女‘转非’,我们让给他们吧。”他毅然把自己大女儿的“转非”指标让给了他人。直到如今,被‘转非’人的一家,对父亲的恩德仍然念念不忘。 拒结婚礼。1976年,父亲正在当兵的唯一的儿子回家结婚。他考虑到,当时,村里婚事大操大办的风气有所抬头,自己是村里的老支书,儿子结婚,应当带头节俭办理。于是,提前开了家庭会,确定,隐瞒婚期,不通知亲友,不通知乡亲,悄悄举办个小仪式就行了。结果,在儿子结婚时,全村300多户人家,包括张姓本家族的“随份礼”一份也没有收。 辞众帮忙。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好转,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拆旧土坯房,盖了新房。当时,我们一家7口4代人,住着3间土坯北屋和1间小南屋,1983年也想翻盖新房。 父亲明白,那时,谁家盖房,都是乡亲们帮忙干活儿。他考虑到,一自己是老村书,要盖房,估计全村人都要来,二当时正是“农忙”。为了不影响生产,也不给群众添麻烦,于是,花了200元钱,把翻盖房工程承包给了他村的建筑队。 下面是当时《衡水日报》刊发老人家事迹的报道。
甩家务活。父亲当村干部几十年,一心为公,一个心眼工作,家务活儿都甩掉啦,全靠我们的奶奶和母亲。他老人家,每天都是上午、下午、晚上“三开晌”去工作,在家里只是吃3顿饭、晚上十一二点后来睡觉。有个头痛感冒的小病,也坚持出去。我们的母亲说:“家只是他的个旅店。”我们的奶奶去世和我们姐妹兄弟几人婚嫁期间,父亲都没有放下村里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