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7-4-21 04:54 编辑
【那年那事儿】 半世纪重聚话当年
在明媚的清明之际,河北省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码头李中学“总部宣传队”的大部分队员,时隔50年之后,重又欢聚一堂。 当年的靓女帅小伙儿,如今古稀老翁妪,忆昔谈今话不尽,欢言畅聊过来事儿。 1966年“文革”开始以后,学校群众组织----“革命造反联合总部”,简称“总部”,组织建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宣传队”,作者也参与其中。这是1967年10月1日,全体队员在冀县照相馆拍摄的照片。计21人,其中,11男10女。如今,已经有4人过世。这次聚会有14人,3人因事没能参加。下面是今年4月5日重聚合影。 当年,他们自编自导演节目。宣传队,就是搞宣传,而宣传如果只是读读报纸刊物的社论、文章,效果肯定不如文艺节目好。文艺节目,需要有稿本、脚本、剧本。而当时,“文革”前的东西被禁演,新的剧本、脚本寥寥无几,也没有收音机、电视、微信,可听、可看来模仿。 怎么办?他们这些十五六岁的初中学生,以啥也不怕的胆、极其高昂的情、刻苦学钻的劲,进行了自编自导文艺节目。大家各尽所能,分工负责,翻找报、刊;访、求、学其他学校;借用以前老旧曲调;精心编写稿本、脚本、剧本;反复修改排练,终于编排出一批文艺节目,有评剧、快板书、三句半、相声、数来宝、歌舞,等等。这些节目,都是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而且,紧跟新形势不断更新。 当年,他们走乡串村演出忙。节目有了以后,他们不畏酷暑严寒,扛着队旗,怀揣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带着乐器、演出服装和个人的行李,徒步走乡串村忙演出。 乐器、演出服装等,都是他们自己筹办的。有的从自己家中拿,有的找人借,有的自己做。 去演出,都是步行。当时,根本没有汽车、拖拉机,大部分同学没有自行车。少数有自行车的同学,用自行车载东西,推着车与其他同学一起徒步走。这个演出点与下一个有的20多里地。 演出,都是他们自己找公社(今乡镇)、大队(今村)干部联系。时间大部分是在晚上,有时被安排在白天公社或村里开群众会以前。 当年,他们生活艰难受锻炼。当时,他们的演出,是纯义务、纯公益,没有任何报酬代价。 吃,在农户家吃“派饭”,饭后按规定付款和粮票。当时,基本吃不到大米白面“细粮”,最好的是玉米面窝头。 住,大多是分散住在农户家,极少时住在大队部或者是学校教室里。 行,就是步行了。 聚,他们聚在一起,同吃、同住、同行、同学习、同工作,不分班级、不分男女、不分年龄大小,彼此关心,互帮互助。当时,谁工作中遇到难题啦,大家抢着帮;谁没钱、缺粮票啦,大家抢着助;谁衣服不够用啦,大家抢着借;谁有个小病小灾啦,大家抢着管,等等。 他们21人,50年前结下了深厚友谊,之后几十年仍然亲如兄弟姐妹。 他们在那个时段,锻炼了文艺才能,锻炼了刻苦毅志,锻炼了团结品质,锻炼了个人体魄。这些,对于他们走上社会后都是大有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