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龙池人 于 2017-3-10 19:54 编辑
一杠16两制的老秤 我家里有杆16两制小钩秤,还是父母生前年轻时用过的,我今年也已经79岁了,照这样看来,这杆秤估计将近有百年历史。在2015年8月份宜兴电视台《阳羡茶馆》,“嘚老话”栏目组的记者为这杆老秤,曾经来我这里采访过。 过去人们秤东西都是用钩秤,而钩秤有大小之分。大秤有150市斤、200市斤到梢等多种。小秤一般是20市斤、30市斤到梢等多种。钓秤的构造有秤杆、秤星、秤钩、秤砣、秤杆上分头绳纽二绳纽。头绳纽秤星,沿着纽处在秤杆正面排列至秤梢、二绳纽秤星,沿着纽处在秤杆靠人一面排列至秤梢。我这杆小秤是21斤到梢,在住乡下老家小时候父母亲手里就有的。 我老家住在高塍镇胥井村,这里的父母是养父母,我的亲生父母儿女多,过去因为家穷养不活,在我7岁时,亲生父母就把我领过来的。养父母家庭条件比铰富裕,解放前就已经住上两间丈六六的瓦屋。(即房屋从地平至屋脊高度市制1丈6尺6寸) 解放后养父母被划分为上中农成份,也算得上是团结对象。故而很幸运,六0年我也能应征入伍五年,并在部队学得汽车驾驶员,遗憾的是由于成份原因,未能解决组织关系。退伍后被政府按排在宜兴交通局,后来又调宜兴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因此,夫妻长期分居,老伴在老家务农一并服侍养母。(养父早几年前已仙逝) 八九年我在太滆小区,买了个小套经济房。 我国是根据国际公制以十进十退为特点,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将1市斤16两改为1市斤10两。但我们宜兴在六0年元月,才全面实行。因为我一生平时欢喜把发生的大事记录下来,这也是我平时一个兴趣爱好,空下来独自欣赏欣赏,也好以便备查。 有了10两制新秤以后,这杆旧秤在高塍老家,一直挂在寝室门背墙角处,从不当回事,直到九八年养母离世,老伴来宜兴与我一起生活,便把这杆小秤带来宜兴直到现在。虽然这杆秤现在不用,但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小时候,学背的16两制斤求两计价的口诀:1625、2125、31875、425、53125、6375、74375、8作5、95625、10625、116875、1275、138125、14875、159375、16为1斤。那时候,如果你不记住这口诀,与人做生意没法货物计价。自从有了10两制新秤,计价很方便,这口诀已载入史册,早已被现代人们所抛弃了。 据说,古代秤杆上的1斤16两每颗星,是根据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正好十六确定的,如果有人交易时,扣秤一两折福、短二两少禄、少三两就折寿。也有人讲,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丞相李斯,他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注意,他实在想不岀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于是就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岀了制定的标准。李斯就把“天下公平”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 从这二个传说来看,我觉得很有道理和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因此,更加倍增信心地珍藏好它!
口述 吴金元 整理 上龙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