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989|回复: 24

[交流] 时代呼唤格律体新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3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彤生 于 2017-2-3 19:42 编辑

    格律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格律诗是相对于自由体而言的,泛指句数丶字数丶音韵有一定的规格,包括楚辞丶汉俳丶乐府等在内的诗体。狭义的格律诗,是专指明清以来所形成的一种诗体。
    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格律诗。
    狭义的格律诗,通常解释为唐时近体诗丶今体诗。其实,唐宋时并沒有格律诗这一说法。2005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有这样一段论述:
    “自唐代律诗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随之产生了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但唐宋时尚无人自觉探索这方面可能存在的规律。惟明人始留意于此。如李东阳《麓堂诗话》云:‘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后谢榛《四溟诗话》丶胡应麟《诗薮》都曾继续论及这方面的问题。这是明人论诗讲究格调的自然规宿。但是都讲得比较含糊,尚无具体成熟的结论。据记载,清初钱谦益丶程孟阳丶封班丶吳伟业等人开始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见清人仲是保《声调谱序》),至王世祯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之后,遂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意见。但当时还未见诸文字,只在同道丶弟子之间传授。后由赵执信率先著成《声调谱》一书,接着王世桢门生又整理出《律诗定体》丶《王文简古诗声调谱》,二家之说开了清代论诗好究声调的风气。终清之世,此类著作层出不穷,从而古诗的声调规律探讨得极为具体细致,并连类及六朝初唐时期的古律诗,盛唐以后的拗律等体的声调特征,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是一部新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全新力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由全国近60所高校的120位专家学者耗时四年通力合作的集体成就。在当代,应当是最具权威性的。
    时下风行的格律诗,经过明清至于今,固定为一体,全诗八句,分为四联,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丶四丶六丶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全诗文字要调平仄,符合粘对规律,即:每句内平仄要相同:一联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对或相反:上联与下联相承接的句子,平仄要相粘(相同)。
    这种定式,成了评价是否合律的唯一标准。其实,唐宋的律诗有许多体例,主要有:
    1丶拗体律诗。没有按照格律诗特定的平仄规定的句子,这样的律诗称作拗体。唐诗常见,出了拗句采取补救的办法,叫作“拗救”。诸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丶杜甫的《恨别》丶王维的《观猎》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
    2丶古风式律诗。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的前半首是古诗风格,后半首才是律诗。
    3丶偷春体律诗。凡起联用对仗,而次联反而不对者,称为偷春体律诗。例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相如金波。听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嚬青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4丶上下句双用韵体律诗。即即第一丶三丶五丶七句押一仄韵的,第二丶四丶六丶八句押一平韵。例如章碣《变体诗》:“东南路尽吳江边,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雨岸,波涛欺得送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羨漁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5丶辘轳体律诗。按“双出双入”的格式用韵,即前二韵脚用甲韵,后二韵脚用乙韵。例如黄庭坚《谢送宣城笔》:“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柬喜从公处得,千家求买市中无。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与朱门饱盒鱼。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
    6丶进退体律诗。按“一进一退”的用韵格式,即两韵相同。例如苏轼《题南康寺重湖轩》:“八月渡重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求已虚。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
    7丶首尾皆对体律诗。首联丶尾联也对仗,使通首诗对偶工整。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丶彻首尾不对体律诗。虽然协音律,但是八句皆无对偶。例如孟浩然《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
    9丶折腰体律诗。即二丶三丶四联有失粘现象的律诗。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0丶隔句体律诗。前两联作隔句对,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仗,第二句与第四句对仗。例如苏轼《和郁孤台》:“解后陪车马,寻访谢朓州。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宜楼。”
    上述10体律诗,不言而语,是后人以格律诗的理论为依据,对唐宋时的近体诗丶今体诗的称谓。有鉴于此,我们就会发现:
    第一,格律诗是明清以来在研究丶探讨唐代近体诗丶今体诗的过程中所创立的一种诗体,并非唐代的近体诗丶今体诗。
    第二,按照格律诗的标准去评价,上述10种体例的律诗,尽管出自诗仙李白丶诗圣杜甫和唐宋大家王维丶孟浩然丶白居易丶崔颢丶章碣丶黄庭坚丶苏轼之手,也是不合律的。
    第三,今天,我们如果效法唐时的近体诗丶今体诗,其作品自然也是不合律的。
    这种格律诗,毛泽东多有评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它“格律过严,束缚人的思想”。从“五四”运动开始,有识之士展开了对格律体新诗的研究,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酝酿期(“五四”至1925年),探索者包括郭沫若丶刘半农丶刘大白丶宗白华等诗人。二是建设期(1926至1931年),由闻一多丶徐志摩丶朱湘丶陈梦家丶饶孟侃丶孙大雨丶刘梦苇等大力推崇和努力实践,格律体新诗的创研出现繁荣。三是坚持期(1932至1976年),格律体新诗的创研高潮虽已过去,但是仍有不少诗人,如何其芳丶卞之琳丶林庚丶袁水拍丶袁可嘉丶臧克家丶王亚平丶余冠英丶邹绛丶鲁藜丶阮章竞丶绿原丶公木等坚持创作格律体新诗,并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四是新时期(1976年至今),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国策,有力地推动了格律体新诗创研事业的历史性复兴。
    2001年2月28日,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丶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据此,中华诗词学会努力开展工作,于2010年正式发布《中华新韵》,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
    这一举措,具有划时代意义。
    承袭于唐代《唐韵》和宋代《广韵》的平水韵,“统治”了明清两个朝代。明代迁都北京以后,逐步形成了北京官话。清末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在1918年公布的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语注音字母,则是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3年,以河北省承德市栾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以北京官话语音为基础音并加以修改,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从此,普通话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用语。
    普通话的制定和推广,标志着中国语言的发展历史进入新时代。同样,中华新韵的发布和推行,则标志着中华诗词的声韵进入新的历史时代。
    声韵的改革,为格律诗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格律体新诗的声韵,毫无疑问,就是中华新韵。
    在声韵改革的基础上,应当继续前进,对格律诗的诗体进行改革。
    那么,这样的改革如何进行呢?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其本质要求是:解放思想。
    我认为,党的思想路线,同样适用于我们对格律诗体的改革。
    首先要解放思想。在格律诗的理论方面,不必受前人的影响,是否具有真理性,要用实践检验。通过实践检验,决定其取舍。
    其次要实事求是。格律诗的实事求是问题,也就是古为今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决定如何古为今用。
    再次要与时俱进。对格律体新诗的研究历史近百年,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研究上,应当根据历史的新时代新情况,确定新的内容,进行新的探索,改革创新,以求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可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该肯定的肯定,也就是古为今用方面:二是该否定的否定,也就是改革创新方面。
    从古为今用方面说,格律诗的形式规格,即七字一句八行丶五字一句八行的七律和五律,七字五字一句四行的绝句,八行以上的排律,以及二丶四丶六丶八句押韵,一丶三丶五丶七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这些可以肯定下来沿用,以保持格律诗的形式规格。換句话说,就是格律诗的形式规格可以古为今用。
    从改革创新方面来说,要否定那些不切实际的旧框框,确立在实践中适用的新的规则,其要有三:一是对仗。否定首联丶尾联不对仗而只有颔联丶颈联对仗的做法,既可以首联对仗,也可以尾联对仗:既可以通首诗对仗,也可以其中的几联对仗。二是平仄。否定死板的平仄规定,实行灵活的平仄,不必按照特定的平仄规定“拗救”,无论上下句双用韵,或一进一退式用韵,均可自由运用。三是粘对。否定全诗要符合平仄粘对规律的做法,具有失粘现象也可以。
    概括起来说,格律体新诗,就是保持格律诗的诗体形式,押新韵,讲对仗,平仄自由,不求粘对,这样一种新诗体。
    “诗之体以代变也。”这是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名言,认为诗的体裁有其时代性,某一种诗体总有它完备以至穷尽的时候,后人创作若不变,则不能创新(见胡应麟《诗薮》)。但是在今天,仍然有人把平水韵的明清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奉为“上品”丶“高雅”丶“阳春白雪”。而那些评论家们,更是以其格律标准去评论世人的作品,动辄斥之以“失律”丶“失粘”,往往以“专家”丶“教授”的姿态处亊待人,让世人如何按照他们列出的“格式”去做“作业”丶“练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弘扬中华诗词传统文化方面有误解。很多人认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格律诗由唐代形成,只有按格律诗的形式规定和音韵规律去写诗,才是弘扬唐宋诗词的传统文化。
    如果这样认识,那么,就会发生这么一个问题:唐时的近体诗丶今体诗,非常活跃,无论在对仗上丶调平仄上,还是在粘对上,都是不拘一格的。如果我要传承唐诗的风格,就不应当在对仗上丶平仄上丶粘对上有过多的限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格律体新诗,正是对唐代诗风的传承,即弘扬传统,与时俱进。
    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呼喚着格律体新诗的诞生丶成长与发展!

点评

好作品!大赞!  发表于 2017-2-4 18:54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9 收起 理由
阳夏居士 + 4 大赞!
红霜叶 + 5 受益匪浅!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2-3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朋友精彩佳作!新春快乐!
发表于 2017-2-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概括起来说,格律体新诗,就是保持格律诗的诗体形式,押新韵,讲对仗,平仄自由,不求粘对,这样一种新诗体。
十分欣赏先生高论  的确唐代的诗体是很活跃的。问好  祝福
发表于 2017-2-3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朋友的佳作。新年快乐!
发表于 2017-2-3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范海辛 于 2017-2-3 15:09 编辑

仔细观摩了先生的作品、
虽在下才学疏浅、但也很喜欢唐诗宋词、
有时候也喜欢写几句以自赏、但仅限于打油诗一类。
一直苦于没有系统接受格律诗作。
今看了文章、有点收获、、、
如在对仗、押韵要求处举例诗体一句就更明了咯。
最后谢谢作者、祝新春愉快!
 楼主| 发表于 2017-2-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荼有虚无 发表于 2017-2-3 12:28
概括起来说,格律体新诗,就是保持格律诗的诗体形式,押新韵,讲对仗,平仄自由,不求粘对,这样一种新诗体 ...

关于格律体新诗,我的主张只是一家之言,当前也没有官方的定论。欢迎诗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来个百花齐放丶百家争鸣,共同呼喚!
向诗友问好,祝新年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7-2-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海辛 发表于 2017-2-3 15:08
仔细观摩了先生的作品、
虽在下才学疏浅、但也很喜欢唐诗宋词、
有时候也喜欢写几句以自赏、但仅限于打油 ...

我接触了许多老年诗友,都喜欢唐诗宋词。很多朋友还进过老年大学,学了格律诗的一些知识,普遍感到难以掌握。因为他们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进学堂读书的,学的是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没有学过平水韵。普通话的汉语拼音,四声也掌握不好,普通话讲得不标准,平仄自然难调。至于对仗,从小学开始就学同义词丶近义词丶反义词,以及名词丶动词丶形容词丶数量词等,这就为对仗打下了基础。所以,从这些实际出发,我才写了这篇文章,抛砖引玉!
祝朋友新年快乐!
发表于 2017-2-3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受教,获益匪浅。
琴声依旧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7-2-3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7-2-3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朋友佳作:时代呼唤格律体新诗。祝新春快乐!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26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