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稼圃 于 2017-1-4 20:19 编辑
瓦屋茅舍育龙凤
1960年暑期,在大学相识、相恋四年被同学戏称 “双双李”的我和她喜结连理。刚毕业留校,半点积蓄没有,住在教职工宿舍的单身,毫无准备,就在临时借住的半间北屋,草草结婚了。三天后,又各自去住自己的单身宿舍。 转过年来春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经多方协力申请,房产科答应给一间简易家属宿舍。此时,已经是大跃进、浮夸风过后,“困难时期”的症状已经显现。一日三餐,按定量进食,但总觉得没吃饱。她晚上备课至深夜,饥饿难耐,不得不吃一勺妈妈从家乡寄来的炒玉米面充饥。有一次,怀孕嘴馋想吃水饺,怎么办?米、面、肉、蛋全都凭票供应,没有户口本无法买到。只好从早成家的师友那里求得一把白面,又从蔬菜队换工获得一绺青韭,还有果树队长家给的几个孵小鸡未受精的“照蛋”。星期天休息,我俩躲进简易宿舍,点火做饭打牙祭。 为了照顾妊娠需要,学校批准她去专为病弱职工开设的“营养灶”用餐。伙食标准每月62元,而当时大学毕业一年转正后的工资56元。她的工资不足部分需要用我的工资给予补贴。 为了请老人前来照顾分娩,我们将她父母从哈尔滨接到沈阳。有了老人又即将诞生新一代,简易宿舍由一间增加为两间一个单元。为了营造“家”的氛围,我发挥来自农村的特长,在南窗前围一圈秫秸杖子,北门外搭一个油毡纸的门斗儿。“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瓦屋茅舍,照样充溢着一家人团聚的欢乐。 说来很难让人相信,1962同一个公元纪年,“双双李”家竟喜添龙凤。不是“双胞胎”,倒是“一牛一虎同笼”,一时间在校内外传为佳话。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刚建的新家,迁来了两位老人,又接来河北老家祖母帮助照料孙子孙女,老人、孩子、产妇,都需要加强营养,当时国家供应标准,每人每月3两油、半斤肉、10斤细粮。逢年过节都要包荤馅饺子、吃白米饭、炒菜、炖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受耕读文化、勤俭节约、传统风化影响的“双双李”,总是多方筹划,孝敬老人,关爱孩子,维持得老幼满意,家庭和谐。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终于迁入单元楼房,一双儿女也同年高分考入大学。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和改革开放的脚步前进,知识分子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物质和文化生活也逐步提高。进入新世纪后,日子越来越好,有了今天,不要忘记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