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一 于 2016-10-21 07:23 编辑
冬天来谈蝉,好像有点不对劲,冬天那来的蝉,蝉都变成了蛹,钻到地底下去了。冬天谈蝉也许会把我的心情带到夏天去,那时心里就暖和了。 盛夏秋初,在樹木繁多的地方,都能聽到各种蝉儿的叫声,单调的蝉呜声,声嘶力竭,人们并不理会它在叫什么。这就是蝉。孩提时的我,生活在农村,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捉蝉,把翅膀剪了一些,放在蚊帐中,它还能高歌,这就是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是李商隐的《蝉》,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之不得志,一无所获。 该诗第一、二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栖息在高树上的蝉儿,吸风饮露,难以充饥。不分白天黑夜,用那单调的声音,唱那一曲高歌,无人能欣赏,真是徒劳无功,浪费年华。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最终却是徒劳的。 第三、四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生气勃勃。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把作者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第五、六句“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接下去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官卑职微的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奔走,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荒芜,杂草丛生,作者归心切切。 第七、八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这里的“君”就是蝉,作者把“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 这首诗写的是蝉说的是自己,以蝉比已,同病相怜。诗人一生不得志,枉为千里马,可惜没有遇到伯乐。命运犹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结果却是天生我材没有用。写些诗句,发发牢骚,达到心里安慰,或者说达到心里平衡。木鱼喜欢这首诗,也许以蝉比已,“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