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龙池人 于 2016-10-13 19:31 编辑
儿时原住现在的省庄村陈家浜小组。屋后有一块面积不算很大的刚竹园。竹园中心段,东端有一条三叉青石板小路。叉口处竖着一块约2尺左右高的石板牌。上面刻着左往大庙,右往省庄的路标。青石板路往上;通往大庙和省庄,分别经过这两个自然村伸向阳岭、黄皂底、大前等等山岕。往下;直至九公里外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山乡集镇——金张渚。 这条青石板路已无法考证是那一年铺设。但上面被独轮车推出凹槽深度,足以证明这条路。所经受的风雨霜雪岁月、山货难以计数地运载,谱写着一曲山乡古镇曾经繁华的乐章。 每年无论是酷署三伏,还是三九严寒屋后的青石板路上、当太阳离西边山岗,还有一竹杆高时、就陆续从东边传来,吱吱呀呀的独轮车声、由远而近按前后次序,直至黄昏(日落之后星出之前)逐车停在这里。车上装的毛竹,人们就称它为“毛竹车”。车上装的茅柴人们就称它为“茅柴车”。此外还有“山芋车”“树段车”等等。总之以装山货而命车名。 这些车如果是装的毛竹,都是在当日,从山岕劳作运岀来,尤如一条长长青龙在村上栖息“度夜”。次日凌晨鸡叫头遍,(现在的1点至3点) 它又在这条青石板路上,蜿蜒伸向张渚集镇。 独轮车宜兴人也叫它狗头车。整个车身是硬木淡树所制。它的结构大体是车架,梁架、车轮、(轮上钉有铁带)、车脚、车柄、柄钉等。推车时一根揹带搭肩上,两头勾住左右车柄上的柄钉。用尽身上的腰脚力、肩膀力一步一步艰辛地推着前进!前进!车载少则三五担、多则八九担山货。 三伏天大人推着山货,赤裸上身肩披一条带色的洋布大巾。身上大汗淋漓时,边用右手提起大巾揩汗。再有额头双眉上端,还套着一条汗箍、挡住前额的汗不流入眼睛里。这汗箍是用麻线编织的、靠住箍眼眉上端、左右各一排象篦箕状“挡汗棚”。 就这样,村上的大人日复亦日、年复亦年地将山货“岀山进街”。当他们个个在山货市场交易完成后,各自办些所需南北杂货,尔后也有坐饭馆看戏院的。忙碌三四个时辰 。(相当于现在7、8个小时) 返回时,一路上有单行双对的,也有三五个一群的推着空车,有闲谈说笑声、还有学唱戏子唱词声、也有哼着江南民间小调声、风尘仆仆回家计划着明天的劳碌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往昔的那条青石板路,早已被水泥路所代替直至山岕。唯一能见到的[size=18.6667px]只在岕底,一点残缺不完的路段片块。(见图)。山里人如今已用汽车、运输各类山货。而古式的那些肩挑、骡陀、车推运输山货,只能留作一种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