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七年九月去了一趟西安,时隔三十七年后重游华清池。今非昔比,自然另有一番感慨:在圣地周围,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长恨歌》广告,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的长诗,居然成了今人的赚钱工具,白居易地下有灵,恐怕也要笑出声来。 好像《长恨歌》是《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最长的一首。编者为什么要收录这首诗呢?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爱情能长久吗?一个六十一岁的老头霸占二十八岁的儿媳为妻,年龄相差三十四岁,他们有共同语言?有爱无情罢了。白居易明明知道发生在五十年前的这个故事,那又为什么要美化他们呢?通过《谷歌》搜索,我了解了白居易的一生,在这里也找到了白居易写这首诗的动因。原来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河南新郑)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以后,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家女孩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向其母亲提出,要与湘灵结婚,其母不同意,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后来又是过了几年,白又向其母提出与湘灵结婚的事,母亲还是不答应,无奈,后来娶杨氏为妻。直到有一次在江州,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湘灵已经四十岁了,但一直没有结婚。白居易三十五年的恋情深埋心底。借诗发挥,虚构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唱出埋在心底的歌。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演绎出来。全诗共分三个部份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第一部份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渔阳鼙鼓动地来”叙述安史之乱前,唐明皇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而杨氏由于得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唐明皇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尽日君王看不足”,贵妃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杨贵妃一人受宠,杨家满门飞黄腾达,除了他已死的父亲被追封为太尉、齐国公外,三个姐姐也分别被封为韩国 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反复渲染唐明皇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因而酿成了安史之乱。 第二部份从“六军不发无奈何”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之后,玄宗的仓皇出逃四川,引起了“六军”停留在马嵬坡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杨氏归阴后,造成唐明皇寂寞悲伤和缠绵的相思。唐明皇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坡,“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第三部份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唐明皇借道士帮助“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钗留一股合一扇”重申前誓,表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上人间会相见”誓言。最后全诗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 诗中着重一个“恨”字。但全诗也没有一个字表现出来。这就是诗人的伟大之处。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玩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长恨歌》的主题应在于表现诗人对纯真、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为什么要歌颂?这是因为白居易本人有一段初恋悲剧感情故事,所以当友人提议写李杨往事的时候,诗人即联想起自己的感情经历并迅速确定写作的主题--借写此诗来抒发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失败婚姻的一种无声抗议。虚拟了一对有情人的美好向往,幸福、美满婚姻生活。寄托自己的哀思。 2007-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