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孩到老人,凡是读点书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唐诗三百首〉的。有关其中的名句,甚至家喻户晓。但是,要问起它的编者是谁,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问起“蘅塘退士”是谁?那就更少了。 拙者怀着好奇心,通过“谷歌”在网上进行搜索,对“蘅塘退士”的介绍,要算〈新华网〉的〈无锡频道〉,比较详细。也许它的编者是无锡人的缘故。来看一下网上的介绍:孙洙,1711年生,卒于1778年,享年67岁。字临西,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勤勉好学,相传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15岁中秀才,乾隆九年他考中顺天举人,从事教学工作,时年33岁,乾隆十六年,四十岁时中进士。历任大城、卢龙知县,后遭人谗言罢官,平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据说他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孙洙好学,为官时也读书不倦,他在官衙中将简陋的房屋辟为书房,在房中置放了大量图书,一有空暇,即在其中诵读浏览。朝廷知他博学多才,特授予他“文林郎”的文散官阶,两次命他为山东乡试的同考官。但总的来说,在官海浮沉,生平不得志,因此乃悄然归隐家乡,自称蘅塘退士。我想他的家乡在蘅塘,退下来的有识之士,所以取名“蘅塘退士”吧。也许是为了“老有所为”,在风烛残年做一些对后人有用的事。他认为当时师熟用得教材《千家诗》存在许多缺点,比如选择不当,有好诗但是也有上不了台面的;就体裁上而言,也是个瘸子,只有近体诗没有古体诗。而且,《千家诗》把唐代和宋代的诗歌混杂在一起,实在是不合道理。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作为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 编者掌握了大量而丰富的唐诗资源和独到而且厚道的眼光,收录了77位诗人的313首唐诗,但是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因而荟萃了唐诗的精华,非常好看。 名不经传的一位编者,编了一本〈唐诗三百首〉,经过了近三百年的流传,至今风貌依旧。如今被称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深受人们喜爱的学习唐诗的最佳读物。《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为了中华民族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教材,他编写了《唐诗三百首》。而且,他做好事还不留名,只希望书能留传下去,也不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一直到将近两百年之后,人们才知道蘅塘退士的名字叫孙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2007-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