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瑞华小记
冀州岳良村冯氏第79世冯瑞华,字润圃,约生于1850年,卒于抗日战争时的1939年,享年89岁高龄。
幼而仗义。冯瑞华自小就聪明、厚道、仁义,刻苦学文习武。稍大,“秉性宽厚,好合不争”“尊敬师长,爱慕众人” “敬老慈幼,每行不轻,举止端正,临事而不暴,言行而不绝,怨不袭旧仇”,行侠仗义,经常路见不平,挺身相助。被人们送绰号“小窦尔墩”。 投军报国。冯瑞华年轻时投军报国,在北洋毅军效力。毅军是清廷和北洋政府的主要武装力量,能征善战、军纪严格。他武功高强,办事又机灵有力,深得上司赏识,被委派到粮台。粮台为官署名,为清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他在粮台,为军队办理军粮及军装事宜。光绪十二年(1886年),被授于六品顶戴。后被提拔为毅军川督军门,并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被提升为五品兰羽顶戴。军门,是清代提督或总兵加提督衔者之尊称。总兵,清朝时全中国设有定员83名,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其统辖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提督,为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1900年,他参加了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重录宗谱。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10月,冯瑞华重录书写成冀州《冯氏宗谱》,为正楷毛笔字书写在绵纸上,竖排,右侧线装,计5册,约700多页,每页平均140个字左右,计近10万字。他在《重录谱谍志序》中写道:以“报本之心,追远之意”,而“秉笔记录”“先人之志”,为了“追思先人之德”。
开设镖局。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后,冯瑞华回归故里冀县(今冀州市)。他利用自己会武术的条件,在县城开设了1家镖局,名称为同兴镖局。该镖局专营从北京大名的镖,当时,声震方圆二三百里,他们保镖的人、货,从来没有失过手,走镖途中也从来没有受到拦截。据说,有一次,冯瑞华在一村的集市上买碗,挑碗时,发现质量不好,有的走形、有的破损,就说“不好,不买了。”卖碗的俩青年人强行推销。冯瑞华仍然说“不好,不买了。”俩青年人看他年老只身,一人操起两头包有铁尖的担货扁担,冲着他打来,他稍一侧身,抓住扁担,略一用力,连人带扁担,被推到几步以外,人仰面摔到集市中间。卖碗的同伙,一看这老头这样厉害,收拾起摊子灰溜溜地跑了。 传授武术。冯瑞华到了晚年,不再经营镖局,而是在家乡岳良村义务传授武术。他在其住家后的谷场里,教授三里五村的人们武术。尤其在农闲时,他把自家的多种刀枪剑戟摆好,前来的武术爱好者想学哪一种,他就认真地教授。现在的老人们回忆说:“那时,这个谷场里,经常人满为患,比庙会还热闹!”从此,岳良村民习武健身成为传统习惯。现在,许多岳良村民能打拳武刀,就得益于传统习惯。冯瑞华的玄孙冯立猛,在石家庄市武术学校毕业时,荣获武术散打亚军。冯瑞华还送孙子冯庆龙,参加了抗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