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苏祥和 于 2016-6-3 20:59 编辑
【家乡趣事】 野台子评剧引起的风破
评剧的前身是蹦蹦戏,又称莲花落、大口儿落子。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流行在冀东一带。史载,滦河流域富户崔家,自19世纪末,就筹办“双发合”落子班。抗日战争后期,冀东军分区成立路南评剧宣传队,配合形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县城解放后,四乡村镇相继有民办评剧团演野台子戏。广大群众按捺不住摆脱羁绊的喜悦,村庄内外、田间地头,到处都有哼唱评剧的声音,男女老少高兴时都会唱上两句,“八月中秋,雁往南飞……我第一次看评剧是小学毕业那年冬天。用木板、苇席搭成的戏台,坐落在毛庄小学校和北杨家之间的田野里,演出的节目有《马前泼水》、《王定宝借当》、《打狗劝夫》等。顶着凌厉的北风,每天走好几里路,去看那几出似懂非懂、想听也听不清楚的旧戏。 又一次是在正月,距离本村3里路远的南坨村,在村外搭野台子演戏,我家两个姑姑也从婆家回来要去看戏,于是我套上黄牛铁瓦大车,满载家人前往南坨庄东,车还没到就远远听见锣鼓声响,待到“二通鼓”打罢,我们才到达戏台周边,但见戏场子外围早已被卖零食的小摊贩占满,炸麻花的、卖油炸糕的、蘸冰糖葫芦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最惹人瞩目的还是那卖茶汤的大铜壶,只要花上几分钱,卖主就会拿起铜勺往特制的浅碗里,舀上些许事先炒制好并拌上青丝玫瑰和白糖的茶汤面,端到正冒热气的大铜壶跟前,浇上滚开的热水,再用小匙搅拌,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茶汤就送到你的面前。试想,在那春寒料峭的夜晚,能吃到如此美味,该是何等惬意。难怪,孩子们嚷嚷着看戏,多半是为了小吃。有诗为证: 家人去看戏/大车驾黄牛/戏台高五尺/男女分左右/ N =k}"2_= 锣鼓响三通/生旦净末丑/剧情无需知/热闹有嚼口/
受“姥姥家门前唱大戏”热闹氛围的引诱,我们村新组建的雇工组织议定,一边在小学校的操场搭建戏台,一边派车去区政府所在地接“戏班子”。此时,民主政府部门对旧社会留下来的戏班子,已经准备逐步改造或重组,因此第一次戏班子没接来。这可惹恼了雇工会的众怒,第二次组织了三四十辆大车,人多势众,浩浩荡荡地再次去强抢戏箱各演员。 戏班子被抢回来之后,立即开唱。首场戏唱的就是演绎尼姑陈妙常私通张相公的剧目《桃花庵》。区政府派人来劝阻,在村公所双方发生了争执,有人赶紧到戏台上报信,前来看戏的雇工和爱看热闹的群众,一下都涌到村公所。 当我也随着人群流入三间一明的村公所,满屋子的人已扭打成一团,区里来的人见劝说无效,就企图动粗,顺手掏出手枪示威,哪想到刚刚摆脱受压迫的雇工劳力,不信邪,不怕死,一伙一伙扑上去夺枪…… 不知过了多久,枪没打响,人也散了,刚搭好的戏台只唱了一个晚上就停演了。戏班子无人来接,仍然住在我村,只能在有钱人家的高台阶、大门洞或客厅里,唱唱堂会,演几段小戏帽,混几顿饭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