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后康生的"断崖式"倒台说起 作者:周志兴 摘要 在他的履历里,最被人熟悉的,是在延安时期的 "肃反 ",这让许多人提起他的名字感到不寒而栗。谁也猜不透,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在他死后,中共中央给他很高的评价,几年以后,对他的评价出现了 "断崖式 "的改变。
死后康生的"断崖式"倒台 骨灰盒有烟头烫过和吐沫的痕迹斑 康生是个人物。 说他是个人物,不仅仅是说他官当的大,更是说他的传奇,这传奇,在他死后还在发生着,因为对他的评价,出现了"断崖式"的改变。
康生死后的追悼会 1975年12月16日,康生在北京病逝,中共中央在当时发布的讣告称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革命战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荣的反修战士"。 仅仅过了五年,康生的命运大变模样: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把他划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之一,撤销对他的悼词,并把他开除党籍,将其骨灰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 和大多数倒台官员不同,他的倒台,发生在他死后。 康生如果地下有知,相信他也是面无表情,一是在他预料之中,二是此人城府颇深,喜怒从来不形于色。但是,很多熟悉他的人,一定是喜出望外的,因为康生的民愤太大了。据说,把他的骨灰盒移出八宝山的时候,揭开覆盖在骨灰盒上的党旗,可以看到烟头烫过和吐沫的痕迹斑斑。 本来已经盖棺论定的人,为什么能够这样被推倒重来呢? 有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在中央党校,而当时,党校的主要负责人是马文瑞。 最近,《炎黄春秋》杂志发表了王彦君先生写的《马文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一文,讲述了这段历史。我看了以后,有一个感想:一件原本已经板上钉钉的事情,进了棺材的事情,能够翻转过来,一定是因为有了一个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首先出在松动处。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松动处在中央党校。这个松动,是由多方合力形成的。
江青和康生 临终前却向中央反映江青"叛变" 没有人摸得清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们还是先简要看看康生这个人。 康生1898年出生于山东,就在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另外两位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分别出生在江苏和湖南。可以说,康生是中共领导集体中的重要一员。 但是,和其他同志们不一样的是,康生似乎总是戴着一层面纱,因为他主要的时间都在从事秘密战线的工作,被称为"中国的捷尔任斯基"。 在他的履历里,最被人熟悉的,是在延安时期的"肃反",在他的主持下,无中生有地"生产"出了许多的特务和反革命,这也是在他死后还有很多人决心要讨回公道的原因。当然,也是因为他活着的时候不少人还生活在他的巨大阴影下。 他履历中另外一个亮点是对苏联的反修斗争表现得很坚定。所以,在他的被作废了的悼词中,专门有这样一句,说他是"光荣的反修战士"。其实,建国以后长期抱病的康生,正是因为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坚定,才重获毛泽东的重视,回到中共执政的核心团队。 毛泽东和康生 当然,这里也有他的老乡,毛夫人江青的功劳。 康生还是有不少八卦在流传的。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和江青
据说,江青当年在延安时,得以接近毛泽东,除了当时的毛夫人贺子珍在苏联养病使她有机可趁外,康生作为中央的核心安全部门的首脑,也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在康生临终前,他却又要向中央反映江青的所谓"叛变"的问题。谁也猜不透,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当年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组工作的时候,也听到康生夫妇在延安拨弄是非的故事。那时,刘少奇领导新四军在苏北,他和王前新婚不久,而王前很年轻幼稚,据说,是康生夫人曹轶欧总在王前耳边挑拨,促使刘少奇的这段婚姻无疾而终。
康生本人的婚姻却很是牢固。不但发妻曹轶欧很是忠贞,在康生死后遭遇翻案声名狼藉的时候,她还不遗余力地为逝去的丈夫说话,而且,康生是和妻子、妻妹苏枚长期生活在一起并且相安无事,这也是常人不能企及的。
康生书法
康生还有过人之处,因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受到家族薰陶,幼年时代便开始接触文艺作品,因此擅长中国传统书法、中国画及收藏,其艺术造诣曾被指为是众多中共领导中最为优秀者之一。也许,这个"之一"都是多余的。
总之,康生在世的时候,是深受最高领导信任的,颇有才能的而且在各种角逐中总是处在有利地位的人。 从揭发"康生罪行"的小字报到马文瑞发言 压在敢怒不敢言的人心上的那座山轰然倒塌 他的麦城,是死后才走的。
中国人常说,死者为大,意思是说,死去的人,一般就不再说对他不恭敬的话了。但是,到了康生这里,这句话不管用了。
突破口发生在中央党校,这和胡耀邦和马文瑞在这里营造的宽松氛围有关。
下面的内容大部分取材于王彦君先生写的《马文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马文瑞
1977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接受胡耀邦的建议,任命马文瑞为中央党校副校长,代替胡耀邦主持党校日常工作。当时的校长是华国锋,第一副校长是汪东兴,马文瑞是实际上的常务副校长。而党校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校党委,党委名单由党中央主席直接批准,胡耀邦为书记,马文瑞为副书记。
马文瑞主持党校工作后,1977年12月8日,中央党校16楼的走廊出现了两份小字报,是哲学教研室的人揭发"康生罪行"的。在当时,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康生在党内积怨甚多,"四人帮"与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此时中央对康生尚没有明确的说法,党校历来是党内"恶斗"之地,弄得不好,会出大事。同时,党校又是康生经营多年的一块"自留地",培植了他的势力,也迫害了很多无辜者。
有人带头了,自然有跟随者,所以,揭发康生,以前还尊称为"康老"的小字报多了起来。
这个情况,引起"老延安"马文瑞对党内历年政治生活的一连串的回忆。
延安整风之前,康生是站在王明路线一边的,连毛泽东也不看在眼里。马文瑞记得很清楚,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康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7年从苏联回国到延安,当时王明正吃香,于是康生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以后又任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央情报部部长、中央书记。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担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参加领导了整风学习。1943年7月,他做《抢救失足者》的报告,把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打成"国民党特务"和"敌探"、"叛徒",由于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发现,紧急刹车,才纠正了错误,挽回了部分损失。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康生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8年,康生任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曾主持编辑《毛泽东著作选读》第四卷,为他积累了政治资本。文化大革命开始,康生如鱼得水,地位直线上升,先后任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
对这样一个地位很高又有了中央定论的人,能不能提出质疑呢?
好在中央党校复校之初,胡耀邦就曾宣布:"中央党校实行'四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大家对学校领导,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在这种民主空气的影响下,学员的思想相当活跃。
其实揭批康生的小字报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此时,马文瑞对"小字报"明确地表示了宽容的态度。通过一次大会,校领导把这个精神传达到了全校干部中,客观上对揭发康生问题做了动员。大家心里明白:在这么多人贴小字报的形势下,不压制其实也就是支持揭发。
而且,大家心里也明白,既然结束了文革,既然大家都认定文革是一场灾难,那么,对文革中的人和事情,都可以拿出来梳理。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会议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马文瑞在东北组。在11月13日的小组会上,他凭着扎实可靠的材料在小组发言中率先揭发康生问题。参加小组会的大多数是老同志,他在发言时义愤填膺的神情和语调,引起极大共鸣,也有人为他捏着一把汗。
这次不同寻常的小组会发言,被印发在会议《简报》上,特别引人注目。马文瑞说:在我看来,康生文革中的问题,主要是四个方面。应该说,康生也算是我的老熟人了,在延安时期,我们就认识,但是他给我的印象可一直不怎么好,延安时期的"抢救运动"大家恐怕还记忆犹新吧,那是他一手造成的。解放后,他是四个问题。一是理论上的,早在1959年,康生就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最高最后的标准",1967年又说工厂中的按劳付酬"有两面性,可以产生资产阶级思想"。我看这两个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干部的态度,不符合马列主义,是唯心主义的。最恶劣的是文革中,他对朱德、叶剑英、邓小平、贺龙、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和污蔑。动机不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随意捏造,上纲上线。据党校工作人员揭发的材料统计,康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就点了379个负责干部的名,给这些同志扣上这样那样的帽子,要统统打倒。
三是和林彪、陈伯达、"四人帮"是一伙的关系。他极力吹捧林彪,指使党校的人编了四卷"林彪选集"和一本"林彪语录",吹捧陈伯达在中央党校"是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
四是污蔑否定中央党校的工作。康生说,文革前的中央党校,是"反毛泽东思想的顽固堡垒","修正主义大染缸","里通外国的黑据点"。完全是不顾事实,满嘴胡言。
马文瑞的这次发言,有备而来,揭发康生的多项罪行和问题都是与会者闻所未闻的。许多老同志长时间对康反感,但手中没有揭露康生罪恶的真凭实据。恰好在这次会上,陈云也在小组发言中讲了康生的问题。马文瑞表示赞同陈云的意见,表示"应对康生在适当的范围进行批判,并审查他的历史问题,做出结论"。 压在众多的原来还敢怒不敢言的人心上的那座山轰然倒塌了。
松动的开端,其实只是那张贴在墙上的小字报,再加上中央党校当时主要领导的支持。
这是应当在中共党史上记下浓重一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