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532|回复: 2

[文化散论] 春节话年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6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16-2-7 12:15 编辑

                         春节话年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在我国围绕着过年,从农历腊月廿三(或腊月廿四)到正月十八,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一、掸尘又称除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汉族传统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特别的是,掸尘时要用稻草和一根比人的身高还长的木棍扎成长扫把,将房子屋梁上、墙角的灰尘和蜘蛛网等脏东西打扫干净。然后把那些稻草留着,等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再点燃稻草,供男人们跳“火墩”。按汉族民间的说法
“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民间把腊月廿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统称为迎春日”(又称扫除日”)。在这段时间内,家家户户都要掸尘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扫尘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把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准备过年。  民谚有不问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就是这个意思。
    二、送灶、
    送灶是汉族节日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之一。送灶,亦称“祭灶”,其主要活动是祭祀灶神爷。腊月二十三这天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传说灶神爷要在廿五日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功过,做年终总结。所以,廿四夜主家烧香送灶。送灶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传说灶神爷要在廿五日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功过,做"年终总结"。所以,廿四夜主家烧香"送灶",一家老少朝他跪拜叩头,求他"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怕他说漏了嘴,就做半黄半白的玛瑙团子,俗称送灶团子,加上饴糖供他,以胶其口。稻草寸断,拌黄豆,称"神马料豆";用竹灯盏糊红纸,谓之"善富",实为"燃釜"之谐音,作为送灶的神马、神轿。要马有马,要轿有轿,送他上天,接他下界,阿谀奉承,只为了怕他说真话。
    古代送灶的俗谚是“君廿三民廿四,乌龟王八廿七廿八”。这是说皇家送灶要在廿三夜,因为皇家的灶神爷要提前上天搞关系,疏通各路天神,定好基调。廿五日玉皇早朝,就会听到一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欢呼声。那么,被侮辱为"乌龟王八"的受苦受难的所谓"下三流"人家的灶神,为什么要到廿七廿八才能上天呢?因为那时凌霄殿大会已告结束,不用听他们的唉声叹气了。
    有送灶就有接灶。接灶又称迎灶,是一种汉族节日习俗。多在除夕之日,也有在元旦或迟至正月十五者。接灶,表示灶神自天上返回。灶君老爷正月初一从天上回来,家家户户又可做祭祀,称作“接灶”。接灶很有点像为远方来客或外地归来的亲人接风尽可能将丰盛的酒菜,作为供品,让旅途劳顿的灶神享用,还要焚香礼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时心不在焉,马马虎虎,得罪了灶王爷,就怕以后“他”上天打你的小报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你的坏话,那就够你受得了。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五是“灶神”点查户口的日子,人们要以相关习俗恭迎“灶神”回民间。“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逐渐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这一天,全家还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同时,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三、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四、守岁
    守岁的起源有四种传说。其中一种传说与叫“年”的怪兽有关。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做“年”。每到除夕晚上,“年”就要从水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为了躲避“年”,人们除夕夜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等年初一早晨“年”走了之后才敢出门。
    随着时代变迁,民间将除夕守岁演变成一种习俗。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
金银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如果三十六旬都浪过,尚不偏从此夜惜年华,那么,守岁也就失其意义了。
    现在的守岁,早已没有了对“年”的恐惧,更多的是欢乐的气氛。
    五、放爆竹
     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夕兽。放爆竹的起源也与“年”兽有关。
    “啪啪”地爆响,把“年”吓得掉头逃窜。此后,过年放爆竹成为一种习俗。
     六、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指新年拜家中尊长及到亲友处祝贺,是人们相互走访祝贺春节,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柴萼的《梵天庐丛录》解释说:“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七、吃元宝茶
     汉族岁时习俗,一种祝愿财源兴旺的象征食品。流行于浙江等地。绍兴卖茶的茶楼、茶室、茶店,无论通衙大道还是里巷小街,旧时比比皆是,解放前花巷里的“遁庐”茶室,宝珠桥堍的“宝珠茶楼”,上大路的“天香阁”,都是上档次的茶肆,内设雅坐,兼售香烟点心。
     八、迎财神
     中国民众的过时有一项接财神的习俗,在台湾地区叫做炸邯郸爷,邯郸爷就是指的赵公明。一般在正月初二清晨或者在初五清晨燃放鞭 炮,以示迎接财神。每年元宵节期间,许多地方都有炮炸“邯郸爷”的风俗。
   每年元宵节期间,台湾台东与竹南等地,都会举办声势浩大、热闹非凡的炸“邯郸爷”活动。活动于元宵节晚上6时许开始,地点一般在广场、公园或庙宇前的空地上,并逐步延展到各街道。组织者精心挑选出一位勇敢的男青年扮演“邯郸爷”,其头上裹黄巾,象征火焰。
中国 民众的过时有一项接财神的习俗。一般在正月初二清晨或者在初五清晨燃放鞭 炮,以示迎接财神。
   九、舞龙
    "”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十、据网上介绍,在江苏和湖北有些地区还分别有送麒麟和玩灯的习俗。
发表于 2016-2-6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介绍 春节话年俗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2-8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19 19: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