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韩友文 于 2016-1-24 16:25 编辑
捐献遗体 韩友文 吴成坤 2015-06-04
《生活报》2015-04-19 A08-09版,提供这样一则消息:哈尔滨医科大学每年供学生解剖教学实习的男女尸体,缺口很大,学生实习动手机会严重受限。同时,介绍了志愿捐献遗体的接受站的哈尔滨所在地点。
捐献遗体,会令人有“任人宰割”的联想,会招来莫名的反感,这不足为怪。孝经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训并未退出市场;另外,配偶、儿女的反对,也是重要的传统的反对势力。所以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哈尔滨2010年以来只接收到147具捐献遗体。
观念应该转变。医大师生对捐献的遗体称为“无语体师” ,上课前,师生先向遗体深鞠躬默哀致敬。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自己遗体献出,派上对社会有益的用场呢!我们认为现代孝经应该肯定“遗体捐献”是大孝!家庭亲友的反对,也是可以说服的。用宗教的话说,捐献遗体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再说,接受解剖的遗体也不知道疼啊。
我们倡议志愿捐献遗体。如果器官还可用作移植供体,则首先捐献器官。全社会都应大力宣传并倡导此事。
2015年5月19日上午,我和老伴二人前去志愿遗体捐献接受站办理了相关手续,工作人员付旭热情接待了我们。
问及是否需要公证以及家庭成员签字?回答:不用,手续简化,有执行人签字即可。这样,我们二人互为对方的执行人,顺利地填了表,一式三份,盖章后接受站存档一份,另二份带回。同时给我们签发了捐献卡(见图)。
file:///C:/Users/han/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
女儿得知我们办完了捐献手续,心情有些难过,流下眼泪。但是表示理解并尊重我们的选择,同时也因为有这样的爸妈而感到骄傲!
多年的心愿,终于完成了。心情也轻松了许多。老人死后还能作出点贡献,也只有把遗体和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这一件事了。老年人肝肾不能用,角膜还可以,躯体总可供学生解剖实习。至少,比死后还占用资源、火化冒烟、污染空气要好。
现在,我们准备了“随身带”卡片,和身份证放在一起。遇有意外事故死亡情况下,也可由好心人在第一时间通知接受单位,免得错过六小时的宝贵时间而误事!
可以这样认为,我们一辈子教学生涯的最后岗位是医科大学的解剖台。到那时我们虽然无语,却仍在身教。我们接受学生们致敬,回敬给师生们的是无私光荣的献身。
让志愿为祖国科教事业献身的精神,世代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