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5-10-16 05:35 编辑
《衡水晚报》开研讨会 作者发了言
昨天(10月15日)上午,《衡水晚报》召开了《人文衡水》创办5周年研讨会。
会议总结了《衡水晚报》《人文衡水》版创办5周年来的工作,研讨了进一步办好的意见。全市40多位一流的文史方面的高手、学者出席会议,纷纷发言。衡水市委宣传部、文联、政协文史委员会、报社领导与会祝贺、讲意见。
作者在会议上第四位发言。下面是发言稿。
如何写好文史稿 -------《人文衡水》创刊5年会议发言稿
我们《衡水晚报》的《人文衡水》专版创刊已经5周年,可喜可贺!喜这个平台坚持了5年,而且还要继续下去;贺这个平台已经取得成功、赢得读者,成为晚报的名招牌之一。
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人文,即“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即“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特指精神财富。”我们《衡水晚报》的《人文衡水》专版,5年来所刊载的稿件,我认为实际上属于文史。所谓文史,即“文化和历史”,又“偏指历史”。因此,我建议,《人文衡水》改为《文史衡水》为宜。文史,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传说、地名探讨、民俗采集、历史自然现象解析,等等。 作者自2004年从工作单位退下来以后,除去锻炼外,唯一的爱好就是写文章,而且,主要写文史方面的东西,到现在已经成文300万字,公开发表或者出版书籍。 10多年来,我写文史稿,努力坚持做到了3条。 第一,两手都要硬。所谓“两手”,就是钻“故纸堆”和抓“鲜活鱼”。钻“故纸堆”,就是看古旧书籍、查档案材料、找历史资料;抓“鲜活鱼”,就是拜访老人、寻访当事知情人,记录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写文史稿,两者都需要,两者都管用。我凭1923年出版的《冀县新乡土志》、1929年出版的《冀县志》、1983年出版的《冀县地名资料汇编》等古旧书籍,写出了《冀州历史上的女校》《冀州的教育世家》《历史上的冀商》等若干文稿;我以档案材料、历史资料,写出了《冀州被毛主席接见的人》《冀州的模范村干部》《冀县曾经办大学》《省委党校曾在冀州乡村》等文稿;我靠找当事知情人,写出了在冀州志书、文史等处原来没有面世的《冀州在黄埔军校的人》《冀州参加长征的人》《我国早期的农业机械培训班》等珍贵资料文稿。 第二,凸显正能量。2014年10月份,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作品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我认为,写文史稿,就得如同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引人“向上向善”,宣扬正能量。文史稿,不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去猎奇,不是从故纸堆里挖奇闻怪事、从历史上找荒诞怪趣,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低俗不雅、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东西坚决不用;摈弃封建迷信,宣扬良风正气;抛却鬼怪邪魔,书写美德人物。用历史先人的事迹,激励“追求真善美”“向上向善”。如,我撰写、发表的《春节的称谓、习俗和谚语》《因“商”形成的冀州“十大”特色习俗》《冀州人“禁忌”的研究》《忆房东》等文稿,讲文明,讲团结,讲和谐,讲礼貌,凸显吃苦、奉献、友爱、敬孝等精神,都是旨在弘扬传统美德,都是教人“向上向善”。 第三,坚持古鉴今。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就文史问题指出:“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我认为,写文史稿,就得如同习近平所要求的那样,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写历史,为今天服务,让今人受教育。如,我撰写、发表的《冀州历史上的良风美德》《冀州先贤的气节》《冀州历史上的廉吏》《冀州先贤的反腐》《冀州历史上讲民生事例》等文章,都是从冀州2000多年历史上撷取人和事,对于开展当今工作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我撰写、发表的《难忘冀州的那些老书记们》《公社书记的故事》《冀州的3对革命夫妻》等文章,都是写的冀州几十年历史中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他(她)们舍身革命,公而忘私,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等等,对于发扬革命传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