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东新街

巴山火车站与巴山精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路地运动会年年举办,就是铁路与地方群众的运动会,至今已经办了34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发表于 2015-5-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巴山人,中国魂!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心就是好 发表于 2015-5-7 10:36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巴山人,中国魂!

感谢高度评价!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历史博览馆”在一片高台上,那是大巴山一路走来的足迹。时代在变迁。那些曾经在襄渝铁路上服役的老型钢轨和枕木,那些巴山人曾经使用过的洋镐九齿叉三齿耙,都已成为了历史的陈列。现在的线路捣固、清筛、拨道,都已是机械化和智能化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将养路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但大巴山的气候没有变,还是那样天天云雾罩,半年雨绵绵;大巴山的地理没有变,还是那样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特别是襄渝二线建成通车后,他们的劳动对象从一条铁路变成了两条铁路。按说,像铁路工这样点多线长、流动分散的行业,像养路工这样每天背着工具包,手握三色旗,风风雨雨在两条钢轨上奔波的工种,特别是在大巴山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工作,现在又都是独生子女,社会又这样开放和丰富多彩,是不再会有人自愿到这些小站工作的。但大巴山却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和一批又一批优秀大学生。
    刘玲,石家庄铁道大学硕士研究生,她学的专业是铁道桥隧工程。这个和我的孩子一样大的孩子,从小生长在烟台。研究生毕业后,她选择了巴山作为自己绽放梦想的地方。(节选《人民日报——丰碑刻在大巴山,作者:孙天才》)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的夜晚没有霓虹灯,没有咖啡屋,有的只是重复单调的汽笛声虫鸣声。她的父母来看她了,劝说自己的闺女:玲玲,咱回去吧,在这巴掌大的地方,能有什么出息?但这个孩子却对父母说:为了修这条铁路,有那么多人把命都豁出去了。为了养护这条铁路,有那么多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薪火总得有人传承。


       鸟儿不能总是关在笼子里。现在的巴山也有网络了,你们想我的时候,咱们可以视频聊天……有一次,她与师傅们一块爬山排危石,满山都是杂树和灌木丛。正当她犹豫的时候,师傅们从腰间抽出砍刀在前面开路了。那一刻,她感慨万端……如今,“刘玲工作室”已经开花结果了,她和她的团队正在研试一百余项课题,有八项技术创新已应用于现场。她被评为“中国铁路最美女工”。在2014年代表中国青年赴印度的访问中,这个从大山里走来的年轻人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转载,同上)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巴山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汉江两岸到嘉陵江两岸,九十余万铁道兵、民兵和三线学兵,浩浩荡荡开赴大巴山。十年后,这些人走了,留下了一条神奇的铁路,也留下了一座座墓碑……
      今年清明节,雨纷纷地下着。我又一次来到了大巴山,来到了巴山火车站的烈士陵园。我已是五上巴山了。我知道,几乎在襄渝铁路沿线的每个车站,都有这样的烈士陵园。那些烈士有集中掩埋的,有就地散葬的,还有许多无名烈士墓。有人作过粗略统计,在襄渝铁路每一公里钢轨下,至少有两名死难者。
       我是1981年参加铁路工作的。1979年这条铁路开通后,那些当年参加铁路建设的三线学兵已经回城工作了。我的一位师傅叫余庆华,1969届初中毕业生。毕业那年,她才十六岁。当时,陕西境内正在修阳(阳平关)安(安康)铁路,已经抽调了四十万民兵。加之陕北、关中、陕南都在搞水利建设,这些还没有上山下乡的学生就上了铁路建设工地。他们那一批去了一万人,后来的1970届又去了一万五千八百人。这些学生按照部队编制,组成了一百四十一个连队,其中女子连二十六个。有一百一十九名学生再没有回来。
       余大姐所在的连队,在紫阳县麻柳乡修铁路。那地方谷壑纵横,河流湍急,荆棘丛生。山里没有公路,施工机具和生活物资运不进去,修一公里铁路要先修三四公里公路,那是完全用双手和双肩开路的。打炮眼,人是悬挂在半山腰的,一把钢钎,一把铁锤,人飘荡在山腰上像树叶一样。她小时候连放鞭炮都要捂着耳朵躲到一边,而那些装着几公斤几十公斤火药的炮声一炸响,战友们都跳出壕沟,像是战场上的冲锋。当时,山里没有电,满山都是帐篷和石板房。两人共用一套被褥,蚂蟥钻到肉里吸血,衣服上沾满了虱子。平时大多吃白米饭,几乎没什么菜。因为蔬菜从山外运进来,等分到连队的时候,大部分已腐烂了。尽管如此,战友们斗志高昂。举镐似弯月,落锤若流星。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工作和生活似乎都是诗意的。
      麻柳车站我去过,与巴山车站仅一步之遥,中间隔着一个松树坡车站。那个车站北有何家湾四线隧道,南有邬家湾隧道,中间是铁路大桥,车站就建在桥上。那里的山坡也有一座“永垂不朽”的纪念碑,掩埋着十八位铁道兵烈士。麻柳车站有闻名巴山的“隧道书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还有“只争朝夕”“风流人物”的横联。大气磅礴,气壮山河。那是那个时代镌刻在大巴山上的记忆。
      巴山烈士陵园也有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里的三十二位烈士坟墓,是用水泥箍抹的。三排墓丘,呈波浪状曲延起伏,黑色的大理石碑文有半个斗方大。在第一排第一座墓碑上,有这样的碑文:吴三珍,女,十八岁,四川省达县铁子人民公社十二生产大队人,1970年参加襄渝铁路西段会战,1971年2月5日在施工中光荣牺牲。碑文是由达县民兵团和通江县民兵团合立的。(转载,出处同上)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15 0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