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教授的逃离 记者:徐颖
7年前,在同济大学担任教授的作家马原肺部查出一个巨大肿块,随后,他选择了逃离,逃离医院,逃离上海。他远走海南,两年后,中止写作20年的马原完成32万字的长篇《牛鬼蛇神》。去年,他又在西双版纳的茶林里一砖一瓦地建立起自己的世外桃源,希冀在那里完成和上帝的30年之约。
躲在西双版纳的小楼里,马原写出了新书《逃离》,写书时正值“雾霾”肆虐。在与死神擦肩而过后,马原将自己的复原归结于洁净的水和空气、充分的运动以及心态的改变。马原说,自己也许不是先知先觉者,但被一场大病点醒,逃离都市,让他完成了一次“生命的重建”。
城市人变为山里人。“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60岁前,先锋派作家马原一直在城市生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人。7年前的那场大病改变了一切。医生告知他病情很重,在上海最好的肺科医院住了一个月之后,某一天他如梦初醒,决定逃离医院。“我想,为什么自己要被那价值数千万的仪器玩弄于股掌之间呢?我选择放弃治疗,这在当时被医生认为是任性的做法。”马原的朋友甚至把他这种对待疾病的方式称作“坐以待毙”。
追逐好水选择家园。逃离都市后,马原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找寻好水,换水。他说:“其实我并没有放弃治疗,而是离开让我生病的水。我认为生命是以水为基础的,希望通过换水,使疾病离开身体。” 马原逐水而居的方法很简单:茶叶是人类的好朋友,有好茶的地方一定有好水,于是顺着好茶找到了西双版纳南糯山姑娘寨。60岁的马原,作为唯一的汉人和当地的哈尼族人生活在一起,完全变成山里人。
开始“第二个一辈子”。眼下马原居住的地方,离最近的医院有几十公里远。当别人问他会不会担心生病不能及时就医时,他笑答不担心,“我现在活得特别好,你看我讲话中气十足,幸福指数特别高,王蒙先生前段时间见到我,还开玩笑地说我像个散打运动员”。
马原每天早上在鸡鸣狗叫中醒来,这种日子让他好像回到那个背诵“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童年。“如果说一甲子是人的一辈子,那么我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个一辈子,过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诗意生活。我的生活极其简单,能有更多的时间面对自然,也拥有了最好的写作心境。所以我很感谢这场疾病,首先它告诉我要去完成未竟之梦,其次它让我在60岁时一下子转变了身份,从都市人变为乡村人。我的生活被朋友们羡慕,他们羡慕一个‘最自在’的马原。”
记者徐颖和马原的对话,请看 http://sh.qq.com/a/20150430/02255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