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清雅隽秀,坚韧挺拔,高风亮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谓千古绝唱!人们赏竹,赞竹,尚竹,不仅是竹的清幽雅致,更有“比德”的意义。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张九龄的“高洁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更是言简意赅。如果我们以竹文化为载体, 创建人文校园,那么一定很有个性,很有特色, 很有创意。 在传统文化中,竹为“岁寒三友”“四君子”之一,民间以竹为吉祥物,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中华文明的演进,竹曾经做出了重大贡献。竹书记事,先秦的竹简说明竹是文化传承,是我们的民族逐步走向文明的重要工具。(二)竹长期以来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亲密伴侣。如早年的自卫武器——箭;交通工具筏、竿;生活用具中的箸,筵,篱笠等等。(三)竹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最显著不过的是音乐,人类性情的释放,情意的表达,借助于竹乐器中的管乐,早期大体上均为竹刻成的。如箫、笙笛、渔鼓等等。(四)竹也是最重要的,即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格化的竹,成为理想道德的化身。譬如伯夷叔齐所属之“孤竹国”,“竹林七贤”以及宋代文同、苏东坡等人渲染认定竹为高洁、优雅、不随波逐流,不畏环境险恶的一种标志。 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有人爱秋菊,有人爱梅花,有人爱幽兰。的确,菊清香怡人,梅遒劲高洁,兰幽雅清丽,都有我们值得欣赏和喜爱的理由。然而,我最喜爱和佩服的还是竹。不仅爱她那洒脱的风姿、挺拔的气势;也爱她那节外无枝的操守、刚柔相济的品德;更爱它那“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性格。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竹,有着非常顽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在肥田沃土之中,它能茂盛地生长;在石山瘠地之上,它也能顽强地生存。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茁壮成长。炎阳不能令其枯萎,冰雪不能令其凋零。“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竹有无与伦比的神韵和超凡脱俗的品质。竹是美的,长在哪里,便给哪里带来高洁出尘的风韵;生在哪里,便给哪里染上超凡脱俗的情趣。山上有竹则山青,水边有竹则水秀。植之于农家小院,则添几许清幽;种于园林亭台,则添若干雅致。而无论在山在水,竹的那种洒脱风姿都永远不变。 竹的节操是高尚的。“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是前人赞美竹的诗句。的确,在竹的一生中,充溢着一种“不以无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春来时,万物繁茂,竹不与白花争艳,依旧一副君子风度;冬来时,风刀霜剑,竹不学落木萧萧,照样一种挺拔的姿态。竹刚柔兼备而不惧风雨,遒劲高洁而虚怀若谷! 竹的心境是淡泊的,她不以居庙堂之高而忘形,也不以处泥尘之低而失意;不以成为王公大臣手中的笔杆而自傲,也可以成为贫妇手中的扫帚而自卑。她既可制作成工艺品陈列于几案而供文人雅士们欣赏,也可编织成为人们装米 盛茶的俗之又俗的竹篓和竹筐。它不附高贵,不避贫寒,这才是真正的正人之德、君子之风。 竹的心灵是美的。当她作为老人手中的竹杖,婴儿乘坐的竹车时,她体现的是一种扶老携幼的精神;当她作为农夫肩上的扁担,船公手中的竹篙时,她体现的是一种助人为乐的品德;当她作为供认歇息的竹榻,遮风挡雨的竹笠时,她体现地是一种牺牲精神;当她作萧,作为笛而吹出曲调时,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愉悦、鼓舞和抚慰。竹,其取何廉,而施于人者何厚!
(2) “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东坡的诗句道出了文人雅士们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岁寒三友”中,松傲立于危崖峭岫;梅依恋于青波碧潭;而竹,往往隐居于远山幽水,总能独守一份高洁,这或许正是历代文人爱竹、咏竹的原因。他们毫不吝惜地将最美的文字奉献给了竹。他们写竹的姿态,写竹的性情,借竹以舒怀,用竹以咏志。竹在诗词歌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在青翠的竹林里,“竹林七贤”们啸傲偃仰,赋诗作文,饮酒清谈;在幽静的竹溪旁,“竹溪六逸”们与翠竹为伴,跟日月对饮,吟诗作赋,酣酒高歌。翠竹、美酒、诗歌,交相辉映,在尘世共同谱写生命最华丽的乐章。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幽篁、古琴、高士,构画出一幅绝妙深邃、动静相兼的国画小品。在幽静的氛围中,隐隐约约地,我们似乎听到了从历史深处传来的琴啸声,啸声里,正是王维孤高圣洁的气节。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玉质新笋、夜抽千尺、青云直上、虚心高洁。在清幽的意境中,我们似乎听到新笋夜间直冲云霄的破土声,清脆的声音里奏响的是“鬼才”李贺的壮志豪情和远大抱负。 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癖,须臾不离,“兰之清幽遗世,竹之孤高劲峭”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篇。“乌纱掷去不为官,囊中潇潇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真切地道出了诗人心中淡泊超逸的情怀;“衙前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将爱竹之心,爱民之情融为了一体。 开国元帅叶剑英,在战场上吒咤风云,转战一生,却也以竹为师,“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作为大元帅,他从喜竹爱竹中深悟“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这份“虚心劲节的品格”,岂不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历代的文人墨客就是这样,他们赏竹、吟竹、颂竹,总是在自己吟咏的对象中倾注自己的思想,寄托自己的情怀,真可算得上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3)绿是生命之色,希望之色,而竹恰恰把这种色彩体现得既长久又彻底,既高雅又平易;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美好品德的最高定位,而竹恰恰成为君子品格中气节与胸怀的物化象征。人们爱竹,爱它明丽的色彩,爱它俊逸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虚心有节的品格,爱它抗霜傲雪的意志。 踏着晨光,漫步于竹林小径,便可领略那种烟光、日影、露气浮动于疏枝繁叶之间的情景。这情这景构成了竹林独特的意境。竹林不同于松林的肃穆,不同于柳林的轻盈,更不同于桃林的娇艳。竹林自有它自己的特色——清幽。 当你置身于竹的世界,放眼四望,你会感到处处是一派蓬蓬勃勃、苍苍翠翠。当你置身于竹的世界,它会使你心旷神怡,忘却一切烦恼,它会使你心生一种透体的清凉。仿佛自己的身躯也化作了一竿翠竹,加入了这绿色的行列。竹是绿色的,它的绿不同于其它任何的绿。它绿得那样的明净,那样深遂,那样富于生命力。身躯似碧玉妆成,叶片如翡翠裁就。它那绿色好像随时都可能从叶尖上滴落下来,无怪人们常说:“竹下品茶则绿色盈盏,竹下饮酒则翠色满杯。” 爱竹其实是爱竹子所具有的种种品格,在不知不觉间人们早已把竹人格化了。人们赞颂竹的有节、虚心、向上、长绿、坚韧、耐寒、清雅、质朴……把它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还把竹松梅称为“岁寒三友”,这是人们把高尚的人格赋予了竹。我想人也应像竹一样蕴含虚静之心,透过人世的虚白之象,从而进入虚空之境。“致虚极,守静笃”我们才能以清澈明亮的目光观照一切事务,胸中自有丘壑,在虚白、空灵之处,寄寓情思,在有限的笔墨中表现无限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