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4-6-20 05:04 编辑
(连载于《衡水日报》) 冀州的模范村干部
农村工作,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和县(市)、乡镇、村3级干部。农村工作成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基础---村干部的能力和努力。 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工作在农村。所以,对于村干部的情况十分了解。 笔者所在的河北省冀州市(原冀县),从建国前至今,涌现出许多忠于党的农村工作的模范村干部,他们对于全县(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等,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全国劳模郁洛善
郁洛善生于1894年,1969年因患心脏病逝世。他原籍河北省南宫县(今南宫市)郁家庄村人,幼年家中清贫,1934年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定居冀县(今冀州市)西沙疙瘩村。14岁起给地主当了12年雇工。后在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多年,还曾经担任冀县人民政府不脱产的副县长。是冀州的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郁洛善在抗日战争中,站岗放哨,掩护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给八路军送食物,给地下党往敌炮楼内的“内线”送情报,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并且送自己的独生儿子参加了八路军。1944年3月,他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在任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期间,积极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对敌清算斗争。在旱灾严重的情况下,他响应党的生产自救号召,集股办起了劳资分红的全县第一个副业生产合作社,在他的领导下,打井、开粉房。其模范事迹被刊登在当年的《晋察冀日报》上,并被选为晋察冀劳动模范。 1945年,郁洛善将变工组、包工队发展为互助组。当时,组里连牲口都没有,在他领导下,全组成员艰苦奋斗,努力生产,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当时的冀县县委、县政府在县农业展览会上,用连环画的形式表扬和宣传了他办互助组的事迹,并在全县树他们为走集体化道路的红旗;郁洛善连续3年被评为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他把上级奖给他的1头驴、500万元(相当于今500元)奖金和切片机、五轮水车等奖品全交给组里,鼓励全组人员加倍努力生产,报答党的恩情。 1951年冬,郁洛善率先成立起有9户农民的初级农业社。当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并颁发给他硬板纸的毛主席亲自题词“劳动光荣”的证书。1952年4月,郁洛善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5个月,与苏联人民的领袖斯大林元帅合影留念。1953年他领导的农业社发展到31户,1954年又创办了3个村(西沙疙瘩村、东沙疙瘩村、田家庄村)的联社,入社农户有297户。1955年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郁洛善领导的农业社又发展成为拥有5个村(西沙疙瘩村、东沙疙瘩村、田家庄村、陈家庄村、王孟张庄村)、703户规模的农业合作社。1958年又将高级社发展为人民公社。 西沙疙瘩村历史上是个贫困村,风沙、盐碱是当地“两害 ”。郁洛善带领群众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在村西北筑起防风墙、造起防护林,挡住了风沙的袭击。在社内打大眼井、砖井、机井151眼,改沙治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社内收入大大增加。 郁洛善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他虽然身为社里的领导,1952年还被选为冀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不脱产),但他穿的总是一身家做衣服,腰里系着块白毛巾,身带大烟袋。出门办事、开会,骑着头小毛驴,从不要集体补助,不花集体一分钱。坚决不让县里车接车送。他与群众同下地、同劳动,而且身先士卒,苦活、累活总是带头去干。渠道决口,他不顾天寒地冻,第一个脱衣下水。 郁洛善把群众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在艰苦创业年月里,逢年过节宁肯自己家里苦一些,也要想法叫村民们吃得好一些,他常用自己的钱和东西去帮助困难群众。听说社员文信福生活上有了困难,郁洛善就将二儿子捎给他的5元钱给了文信福。春节时社员石翠印没钱买猪肉,他就把自己买到的猪肉送去。他把孤儿尚竹、尚会真当亲生儿子照管。1963年发生特大洪水时,郁洛善虽然年近70岁,仍然风里来,雨里去,趟泥下水,围埝筑堤护村,妥善安置群众。 郁洛善逝世后,衡水地区(今衡水市)行政公署(相当于今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第一位女党员刘玉芳
冀州第一个农村中共党支部是今冀州市冀州镇伏家庄村党支部,产生于1932年。这个党支部内就有胡灿章、刘玉芳夫妻俩。胡灿章是冀州第一位农民党员,刘玉芳是冀州第一位女党员。刘玉芳于1932年底,接任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是冀州第一位女党支部书记。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生产大队长多年。 为解决党的经费困难,刘玉芳与丈夫商议,先后卖了家里的8亩地。1937年8月,当她听说国民党军队退却时在枣强县一个老乡家留有3支枪时,她立即说:“多少钱也要!”“卖房子也要买枪!”。为此她家卖了12间房,毅然决然地买下了这3支枪,将枪无偿交给党组织。 刘玉芳1938年任中共冀南区委妇女救国会宣传委员,1938年任威县妇女组织—-“模范班大队部”组织委员。刘玉芳1942年回本县任一区区委委员兼妇救会主任。1942年前后,她积极开展敌占区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双庙村、东八里庄村、岳良村、王家庄村、河夹庄村、黄沙村、北关村、西关村等村和城内槐林街等党支部,先后发展党员70多人。 刘玉芳1945年再任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她带领群众斗地主、分田地,还组织妇女做军鞋,动员青壮年参军支前。解放后,她组织起伏家庄村第一个互助组。成立农业合作社时,她第一个报名入社,还当了社长。1958年至1960年她是全县屈指可数的生产大队女大队长。她带领群众挑水抗旱修水利。晚年,她仍主动为年轻干部出主意,想办法,积极为党工作。 她于1987年12月17日病逝。
周总理赞扬的张书经
张书经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87年病世,担任冀州市码头李镇南大庄(原南小庄)村党支部书记近40年。他所领导的村,粮、棉双高产,1966年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并且,经周总理提议,村名由“南小庄”更改为“南大庄”。 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波及到冀县(今冀州市)的滏阳河沿岸以西广大乡村,受害十分严重,全县人员伤亡666名,房屋倒塌25.1万间。 周恩来总理在1966年4月1日,顶着漫天风沙的六七级大风,在慰问了宁晋县东汪公社和束鹿县王口公社之后,乘银色的直升飞机又向冀县而来,在冀县码头李村西北降落。 周总理没有一刻停歇,随即走进会场,在临时准备的简易讲台上,精神抖擞地开始了向群众的讲话。周总理在大会上,首先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和国务院慰问大家;然后,根据“快到清明了,到播种季节了,麦苗返青了,生产忙得很”的实际情况,围绕“修房慢一步,先搞窝棚住”“重建家园,要首先发展生产,不误农时”这些中心内容,重点阐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16字抗灾方针,给灾区人民指出了奋斗方向。 群众大会结束之后,周总理在帐棚里简单吃过午饭,没顾上休息,就召集了冀县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时任南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张书经参加了座谈会。 当时的南小庄村在张书经带领下,引水压碱,修堤造田,扩种粮棉,采用科学管理技术,取得了粮棉双高产,是省、地、县的农业先进单位,张书经曾经参加了全国棉花会议。在地震后这次座谈会上,张书经向周总理汇报了本村粮食亩产500多斤、棉花亩产皮棉110多斤后,周总理高兴地说:“那你们就是‘模范庄’了。‘南小庄’成‘南大庄’了。”随着又追问张书经一句:“书经同志,我看就把‘南小庄’叫‘南大庄’吧?你看怎么样?”书经高兴地说:“行喽,好哇!”周总理扭头又问站在他身旁的县委书记高顺古说:“你说呢?”高顺古说:“我举双手赞成!”随后,周总理又征求衡水专区和省里负责人同意后,就兴奋而严肃地说:“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同意你们改。但是,咱们说了,现在都不算定准儿。书经同志,回村开个社员大会,让群众讨论讨论,群众同意,你就改;群众不同意改,你可别改。这件事,最后还得是群众说了算。”当日下午,南小庄村召开了群众大会,经社员讨论,一致同意将村名改成了“南大庄”。 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改名的南大庄村改名后,村民的干劲更足了,先后打了十几眼机井,买了拖拉机和75马力东方红,成为全公社第一个用大型机械的村庄,粮食产量与棉花产量每年都要上一个新台阶,1个200多户的小村,每年向国家交售的公粮就有十几万斤,多次被上级命名为红旗村。中央、河北电视台还把村里收麦和交公粮的场面拍成了纪录片。
农业“土专家”邢福元
邢福元(1921~1980年),今冀州市小寨乡东兴村人。他14岁到北京、天津学徒。几年后回家务农。1944年,成为中共地下党联络员。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东兴村村长、社长、中共党支部书记。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评为县劳动模范,60年代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邢福元以热爱科学种田而被称为农业“土专家”。 早在1957年,他为探索科学种田经验,组建了自己挂帅,团支部书记主抓,有经验老农参加的科学种田试验小组,建立了试验田、场。他们常年坚持虫情测报;搞了改碱试点;进行了化肥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的对比、良种优选对比、密植和栽培管理等科学试验。后来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由2亩试验田扩大为60亩、150亩的试验场,实验项目增加到20多个,如土壤化验、种子杂交改良、提纯复壮、农药配比、留棉培育等试验。在科学试点的基础上,到大田推广,在每方田都设3个地温表,测试早、午、晚地温。为摸索棉花的生长规律,他在各棉田设有牌式记录,从中找规律、订措施,确保科学管理。邢福元曾被省农科所命名为“科学种田的标兵”,还成了县领导的农业生产参谋。在他的带领下,东兴村成了全县虫情测报、诱蛾预防、药物除治唯一的检测点。1966年,他村河碱洼的棉田亩产皮棉高达118斤;1979年,东兴村棉花产量在河北省名列前茅。150亩的试验场和4000多亩耕地成了全县、全地区乃至全省的小麦、玉米、棉花优种基地。 农业互助合作化时,担任社长的邢福元就想搞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为此,他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现了方田林网化、路渠配套化,进而推广了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1957年春节刚过,他就邀着本队的一个老瓦匠,冒着凛冽的西北风,在滏阳河坡上,对一个大型扬水站的定位和用工用料作了安排。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人们齐心合力,干劲冲天,原计划一个月的工程,仅用了20天就完成了。24吋的大水泵扬水了,5华里的主干渠,使2000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田。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带领社员们建起了3座扬水站,使全村6000亩旱地实现了水利化。 为实现农业机械化,1957年起,邢福元带领村民们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20世纪50--60年代,东兴村创下了冀县农业发展史上的10个第一:在滏阳河边第一个建起了机械扬水站;第一个购置排灌机器;第一个开发地下水,打了深井;第一个建立农业科学试验场;第一个实现农业种植区域化、优种化;第一个实现汽车运输;第一个拥有大型农机具,实现耕作机械化;第一个建设方田林网,实现了路林渠配套;第一个建立农村油棉加工厂;畜牧养殖业第一个实行自繁自养。 为了解决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村民看病困难,邢福元请到老中医、西医和药师,购置必须的医疗器械,建起一个中西结合,医生、药师、药房齐全的保健站。根据当时的经济实力,村民每人每年集资2元,看病时,个人付费30%,集体负担70%。当时,东兴被省、地、县命名为“医疗卫生先进生产大队”。 1966年邢台大地震,波及到东兴村,毁坏了百余间房屋。在研究震后重建时,邢福元主张统一规划,建成一个新东兴。于是,他组织建筑专业队,建了一个连环砖盘窑场。街道、户宅统一规划,村民盖房只交60元,不足部分村里补贴。1年的时间过去了,东兴村宽敞整齐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建成了,低压电线杆整齐排立,晚上路灯通明。一所所新住宅建成了,地震时的倒房户、危房户纷纷搬入新居。一改过去东兴村没有正规街道,村民住宅杂乱无序的状况。 邢福元家的房子虽然也属于危房,理应搬入新房,但都被他拒绝了。直到全村群众都住进了新房,他才家搬进了新屋。 1978年,邢福元患了严重胃病,1979年又确诊为食道癌。生病期间,他仍然惦记工作,继续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一直到公社(今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做出决定,停止他的工作,逼着他才去住了医院。在北京301医院化疗时,公社和村干部看他,他还逐块地询问棉花的生长及管理情况,说:“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东兴的棉花产量还没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如果我不行了,死后就把我埋在滏阳河大堤上,活着我没能把棉花产量搞上去,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搞上去。”“(亩产)不到千斤籽棉非好汉。如果能让我多活两年,我争取让东兴粮棉双过千。” 邢福元去世后,地、县领导、机关单位和来自本县、深县、饶阳、安平、景县等地的先进社队代表、生前好友及本村村民1000多人为他送行。
创粮棉最高产的赵莫夫
赵莫夫(1919~1968年),原冀县(今冀州市)魏家屯镇韩家庄村人。他小学毕业后到京城书店学徒,抗战初期回故乡,在抗日高级小学任教,参加抗日活动。后在枣北县七区抗日政府任文书。1945年,调任冀县人民政府财政科副科长,后任冀南行署财务审计。1950年,因病退职回家。在本村担任了9年大队长(相当于今村委会主任)。 1951年,赵莫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把自己家的地、车、牲口贡献出来,动员10户农民成立了全县第一批、全乡最早的互助组.1952年,又趁热打铁成立了全县第一批、全乡最早的初级生产合作社。1960年,他担任了韩家庄村大队长。 赵莫夫以创出了冀县(今冀州市)400多个村的粮棉最高产量而闻名。1964年,韩家庄村粮食亩产过“黄河”(200公斤),成为冀县“学大寨”先进典型。1968年,粮食亩产407.5公斤,过了“长江”(400公斤),成为衡水地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初期,韩家庄村粮食亩产就超过了1000斤,棉花亩产皮棉超过了150斤。1970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等领导到韩家庄村视察,同年8月,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前往视察;外国友人也去参观。《人民日报》在二版头条以《盐碱地上创高产的一个范例》为题,详细报道了韩家庄村的事迹。韩家庄村成了全国的农业先进典型。 韩家庄村地处于老盐河故道西岸,村里多是盐碱地、老旱地,原来完全靠天吃饭,群众温饱都无法保障。赵莫夫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带领群众大兴水利,先挖深村里大坑蓄水,后打土砖井。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为村集体买水泵、买柴油机、建扬水站。不断扩大水浇地面积。他们通过大水淋碱,改造盐碱。1962年,开始大面积平整土地。赵莫夫还把自己的自行车卖掉,动员全村干部群众集资,打了全县最早、全乡第一眼机井。随后,全村耕地由旱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韩家庄村一改原来贫穷面貌,粮食、棉花连年喜获丰收。在“三年困难时期”,全乡唯一没有挨饿的村就是韩家庄。 赵莫夫本来在农业种植方面是外行,但他好学、好钻研。通过从报纸、刊物、书本上学,自己摸索,总结了一套粮棉种植技术,硬是成了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他对于各种农作物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药等等,都了如指掌。当时,连县农业局技术员都伸出大拇指,称赞赵莫夫是农业种植上的“土专家”。时任冀县县长高明宇,把赵莫夫请到了县招待所,两个人谈了一个通宵,高县长对于赵莫夫高度佩服、赞扬。 1963年,冀县遭遇特大洪水。洪水来之前,赵莫夫带领全村群众在村四周围埝挡水,连续奋战3昼夜,硬是用锨、筐、推车环村围起了一条一人多高的土埝。当洪水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时,其他村庄全被淹没,唯独韩家庄村如铜墙铁壁一般,任洪水汹涌澎湃,依旧安然无恙。 赵莫夫在当大队长的9年中,为了工作,住进了大村办公室,而斜对过就是他自己的家,他经常是一两个月不回家住。他说:“为了百姓好找,为了工作方便”。 1968年,年仅49岁的赵莫夫同志不幸逝世,全村的老百姓都哭成了一片。出殡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自发组织起来,为他送行。后来,村民还自发地为赵莫夫立了一块纪念墓碑。碑文中写到:“赵莫夫1960年至1968年任韩家庄村大队长,历时九年,任职期间廉洁奉公,艰苦创业,堪称党员楷模、人民公仆。”时任县委书记参加了纪念墓碑落成仪式,并亲自为其揭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