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333|回复: 1

[其他] 【转】【诗词常识】古诗的章法结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30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陵叟 于 2014-5-30 19:27 编辑


【一句一景】

       所谓“一句一绝”,即每句写一个景。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照应】


       首尾遥相呼应,可以增强全诗的完整性。前后照应,可以使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密。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前呼“未有期”,后应“却话”,结构严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阕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上阕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相呼应,点出这首词写的是一天的事,从清晨秋风飒飒写到傍晚细雨淅沥,这种秋风秋雨的渲染,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起承转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飞”字,振人心魄。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容而舒缓,张弛有度,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折柳”点染出一种场景。“何人不起故园情”深情的发问关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起承二句写眼前景,转合二句写故园情。前后以“折柳”连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波折】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不及”为另一波折,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万变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不对称性】


      古典诗歌中,特别是唐代绝句,一般是在第三句转出新意,整首诗可以均衡地分成前后两层意思。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有感而发。这是一般结构的常规格式。但诗人们有时也要突破这种常规,将一句诗构成的画面和另外三句诗构成的截然相反的画面组结在一起,利用这种篇幅分合的一与多的悬殊表达出作者别样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主题更加突出,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评此诗云:“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由于上三句是一气而下,将过去的繁荣,美好,热闹,欢乐竭力渲染,写足写透,所以第四句的转折才格外冷峻有力,使人见到无论怎样兴盛繁华,最后都免不了衰亡的命运。在一刹那间给人以警醒。这种效果的取得和结构的独创性是有密切关系的。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扬州爱莲闲人 + 5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5-30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州爱莲闲人 于 2014-5-30 19:05 编辑

先生此作非原创,谢谢您的转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22 1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