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树人 于 2014-4-19 21:20 编辑
22、东街(相似)
22(2)、戏园(相似)
(22)内外 (2012年元月11日) 许树人 纸店豫丰南剧院, 隔墙房后见奇颜; 门前来往游灯马, 货足年丰忙莫闲。
豫丰 虽然岁月的风雨已经洗刷了60年,但童年时候的记忆却仍然残留着一些淡淡的痕迹……年高睡少,辗转反侧,2013年10月16日,作《拜新月.夜思 》: 稀年老回忆, 梦醒自深味; 久念萦系人, 此今还存未? 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颇似新郑东街的样子,久望之,豫丰纸店的门面重现眼前,熟忆之,诸多景象犹历历在目—— 店铺座南朝北,店里的面积约有两间房那么大。 靠门面房的西边,用玻璃橱窗围了个方形的柜台。里面靠西墙的货架上,分门别类地放着各种毛笔、米尺,还有黑墨、红蓝墨水和文具等。 纸张、名画和年画是放在柜台面上的,东边的墙上挂有样图。 柜台内,东西向放着一张桌子和凳子,是记账用的。 帐桌南面的货架中间,有个小门。门后向东有个耳房;出了门就进到了一个方形的院子。院子的的西边是墙,南边是向南的空房,右边有通道。院子里仅有东屋可用,是当时的厨房。 穿过南屋靠西边的门,又是一个狭长的院子,东边的草屋都没有住人,像是危房。西边还是墙。只有最南边还有一座瓦房,坐北向南,中间开了门,形成一个小院子,有人来来往往——那里就是房东南宫家人的住所。 他们的南墙外边,就是新郑大剧院。记得父亲带着我曾趴在墙上看过戏院的景致:戏台略偏东些,台下搭的有看戏的席棚,棚下是一排排座位……每逢开戏,鼓乐齐鸣,远远可闻。园子里顿时集聚了不少的人,除了观众,周围还有不少做生意的摊位…… 勤有功,戏无益——老人们是不主张看戏的,领孩子看看热闹,也就是最大的面子了。 回前院的时候,初次看见红眼白毛的家兔很是惊奇。就驻足追寻。瞅见长长的耳朵一耸一耸,靠近了就东窜西跑,状貌十分喜人。这种兔子,在乡里是很少有的,所以觉得特别稀罕…… 回到门面房里坐着,觉得店子虽小,里面的笔墨、文具、纸张,倒一应俱全。到柜台外面东边的墙上看看悬挂着的彩画和京剧的四大名旦,也颇觉新鲜…… 听家人说,新颖的东西,进货有时要跑到湖北的武汉。想要进点物美价廉的货物,还真得要动些心眼儿。据说货主见风使舵,有点动静就涨价。看着合适,即时就得定夺…… 在店里,一天都觉得新鲜——门前,买东西的人,出出进进;街上,不断变换着眼前的景象。每逢过年过节时候,尤其熙熙攘攘。 还记得镇压反革命的时候,街上不时有押解的犯人成队地从东门过来向西行进。引得不少的看客街旁驻足…… 春节到十五这段光景,几乎日日都有喜庆:狮子、龙灯跳跃翻飞、竹马、旱船接连跟乐绕行,鞭炮此起彼伏,彩旗仪仗阵阵临门…… 在店里待着,真是有看不完的风光,有接待不完的顾客! 老来思诸事,作经营组诗数首,小序曰:人生百业,兴旺有道,真诚是宝。仅以目睹、亲历择记之…… 2013年12月12日,作《杂货摊》:未明已越羊肠路,摸黑不忙十里程;风雨寒辛堆笑脸,迎宾降价喜生荣。 生存条条路,看来都需要不断付出艰辛的努力! 真是: 旧时岁月今寻梦,恍见故人又重来…… 门面房的东边还有个我们的住处。往南去,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两层楼。我们赁了西边的一头。(东边赁给一个修表的人居住着。) 这里是专供老家前来做饭的人轮流居住的。 我母亲来城里做饭的时候,就曾在楼上住过。木楼梯上吊下一根绳子,上楼时可以拉着。楼上不开灯时,黑洞洞的,除了晚上休息,白天很少上来。 记得那时候,我曾在东街拔过一颗牙,好像是长在门牙傍边,并没有什么用处;看过一次病,大概是肚子疼。街上那位医生是姓胡,似乎也很有名…… 母亲待人和气、善良,在城里做饭时,曾不止一次地周济过父亲姥家小林的家人和困难的乡亲。临走时还悄悄地给点儿吃的馍什么的…… 大家里,妯娌间总难免会有些纠结,黄桥家里说长道短的人也有。不知是否因为这些,没过多时,母亲就被祖母派人叫了回去,而且刻不容缓,当时,母亲恰恰还患着病,难受着就走了…… 旧时家长的威严,在这时候得到了充分地施展和表现。 以后,母亲忆及此事时,犹觉得不平和辛酸! 所以会如此,跟当时大家庭的种种矛盾,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如今,我走在路上,看着秋阳里的枫叶,火红欲燃……颇多感慨!2013年10月11日,作《七绝.秋景 》记之: 夕阳枫叶容光好, 老树成行途尚遥; 尘世几多荆棘路, 关山超越意犹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