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道来客 于 2014-4-16 16:18 编辑
家门口的公园
离家不远的陕西路长寿路交叉路口有个小公园,叫长寿绿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城市大规模改造时,动迁了大批居民后建成的城市中心绿地。长寿绿地的建成使浦西地区的城市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对提高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长寿绿地建成后也给附近居民增加了活动场地,每天去公园的人真是不少,上午是老头老太为主,打拳、跳舞锻炼身体的。下午三、四点以后和双休日是以儿童为主,幼儿园,小学生放学后,都会到长寿绿地来踢球、溜冰玩耍的。晚上可是以青年人为主,成双成对的,他们几乎占领了公园里的所有椅子,最热门的是在假山旁的那几张比较私密的椅子,是坐的满满当当,一张长靠椅子上要坐两对甜蜜青年,各坐一头,互不干扰。我当然也常去绿地,以前小外孙住我这里时,是下午带孩子去,看看喷水池喷水,踢踢小皮球。如今小外孙不住我这里了,我只好上午一个人去了,到长寿绿地散散步,看看热闹。今天上午去医院开了药,就到长寿绿地散散步,看看人家跳排舞。长寿绿地也是个小世界,我坐在长寿绿地的长靠椅上,看看绿地的花草树木和四周的高楼大厦,也常会勾起我对这块绿地过去的回忆。
上了年纪的老上海一定知道,过去在上海的西部地区有个地方叫大时鸣钟,准确的位置就是西康路和长寿路的交会之处。解放前长寿路叫劳勃生路,西康路在三十年代时还是条小路,也没个正式的路名,因为西康路到底苏州河边是个渡口,老百姓叫它小沙渡,所以西康路也就叫小沙渡路。在小沙渡路和劳勃生路的交会路口,确曾有过一座大自鸣钟。那是在20世纪初,沪西苏州河两岸的工厂快速发展,人口开始在这一带集聚,使劳勃生路逐步成了上海沪西地区的闹市。1926年,劳勃生路附近的十多家日商内外棉纺织株式会社,为纪念他们已故的董事长川村利兵卫,选址在劳勃生路和小沙渡路的交汇路口,建一座顶部嵌有大时鸣钟的塔式纪念碑,由此这一带就逐步被称为沪西大自鸣钟。这个钟高有十四米,很远就可以看到这个钟。当年这个地段工厂特多,所有在这些工厂上工的人,都看这个钟,都以这个钟为准。解放以后,一直到1958年,上海市政府为改善长寿路西康路的交通而把这个钟楼拆除。现在就连走在长寿路西康路上的公交车都没有大时鸣钟这个车站了,但对上年纪的老年人们来说,在他们的记忆中一定还记得上海有个大自鸣钟的地方。
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上海沪西地区是工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也是我们党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党在沪西地区安远路锦绣里开办工人夜校,那时我党的一些主要领导人都在这里活动过,周恩来就有一段时间也领导和参与了上海沪西的工人运动。那段时间他和当时党的总书记向忠发一起住在小沙渡路。后来向忠发被捕叛变,周恩来得此消息以后赶紧转移,才躲过了反动政府的追捕。夏衍写的“包身工”和沪剧电影“星星之火”故事的背景,就发生在这一带。
以前,长寿绿地这个地方的人口密度是很高的,居住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附近工厂的职工,这里的居住条件很差,没有卫生设备,自来水也是公用的,很类似“七十二家房客”。以前我单位有一位职工就住在这个地方,一家四口人居住在不到十个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尤其是夏天全家人根本无法入睡,我这位同事是天天睡在长寿路马路边的竹榻上,遇到下雨他只能睡在弄堂口的过街楼下面。九十年代市区两级政府下定决心,把这里的居民全部动迁掉,在这个寸土寸金的长寿路上建起了绿地,动迁居民的住房也得到了改善。长寿路改造以后,基本看不到原来拥挤不堪的老房子了,取而代之的都是高楼大厦,长寿路变宽了,和海宁路、周家嘴路连成一线,成为上海东西方向的主要交通干道。近几年来,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的逐步发展,长寿路西康路的周边地区已经有了几条地铁线路贯通,只要乘上地铁,就可以通向上海的每一个区县。 我坐在长寿绿地的长崎上,眼望四周的高楼大厦,我好像又看到了这些高楼大厦的前身,那就是中国制造第一台电扇的华生电扇厂、在她的对面是曾经制造风靡全国的春雷收录机的春雷无线电厂、在长寿绿地的西面又是上海第十一棉纺织厂,等等,等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些曾经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国有企业关、停、并、转了,工人下岗了,土地置换了,老厂房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老国有企业,老国有企业的职工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付出了代价,做出了牺牲。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已经进入古稀之年了,我很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讲讲这些过去的故事,也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健康发展,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