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树人 于 2014-4-14 20:30 编辑
21、双洎河
21(2)、洗衣(近似)
(21)奶家
(2012年元月7日) 许树人 自小名家女, 夫穷少有怜; 后生齐发奋, 创业现新天。
祖母
人们后天的不懈奋斗和努力,往往就会摆脱最初的艰难和困境。祖母带领子女挣扎、拼搏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祖母姓李,原是大家闺秀。她的娘家是新郑城西南角岗李村的一个有钱人家。 想当初,曾祖父征弟的四个孩子各自相继成家,在黄桥许家这块土地上,也算是楼瓦雪片了。祖父九如排行最小,又写得一手好字,父母自然钟爱有加。与李家这门亲事,原也说得上是门当户对。 不过,世上毕竟没有不变的家业。祖母出嫁之后,不料祖父竟渐渐滋染了一种癖习,眼看着婆家的家境日渐衰落,祖母也没有了原来优裕的派头…… 听父亲说,最艰难的时候,他在城郊读书,就曾一段时间寄居在他的老爷老娘家——这里距离学校比较近,走读相对方便些……但亲戚之间,时间久了,人家也不待见! 虽说是生活在一个大家里,但和李家人并不能完全等同。父亲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却是笨重的活路。祖母以拆洗缝补为人,经常去双洎河里洗涤。父亲放学以后,总是绕到河坡去接回祖母清洗的衣裳……由此不难看出,寄人篱下,遭人白眼,当时也深埋着被人另眼相看的辛酸! 祖父去世之后,祖母领着子女重整家业,艰难竭蹶之中,志气不短。爷爷癖习造成的困境鞭策着,我的大伯、二伯和父亲,互相约束、激励,三个人一生都不学抽烟!决心之大,令人敬畏。团结一心,手足共济,就是现在看来,也实属不易。 在祖母的统管下,家中之事,共同商议,共同决策。我记事的时候,连家里吃油的罐子都是放在祖母的房间里;要花钱,祖母不点头,显然也是不行的。就这样,勤俭持家,上下团结一心,一代人艰难地奋争着,以求渐渐摆脱贫困的处境…… 旅游登上高山,远瞻无限风光,劳累辛苦,一时顿释。回想先辈们的艰难攀援,2013年11月29日,我作《七律.登高感赋 》一首: 峰巅伫望彩霞金, 云海飘移静隐音; 天阁阶西应有路, 地松台上未成林; 塔龙远接山中镇, 缆吊前来水面郴; 家国兴隆犹旭景, 人生励志似登临。
实践证明:团结、拼搏,不断进取,就会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在后来的岁月里,弟兄们齐心努力,家境果然一步步趋向了好转—— 大伯、二伯去学刷纸,几年后出了师,就在新郑南街开了个耍纸的小作坊…… 我的父亲上完师范,因为毛笔大字写得出众,且与其老师刘遇山(刘政威的父亲)的字迹逼似,毕业之后,很快就在县机关(豫一区)里找到了一个缮写的工作…… 接着,弟兄三人,又在新郑的东街租赁了房子,门口终于挂上了属于自家的“新郑豫丰纸店”的招牌。由二伯主营着,总算开了张…… 纸店坐南朝北,店面虽然不大,由于经营的是日常用品,生意倒也红火,特别是年来节到,顾客临门,络绎不绝…… 父亲参加铁路工作之后,伯父们因为不识字,后来还请过一个姓敏的管账先生,日记进出,核算盈亏,那应该是豫豐纸店的鼎盛时期…… 记得当年为春节卖年画,店里曾特请了专业的雕刻人员制作了好多的模版,然后经过几次的印刷,图案新颖,色彩艳丽的民俗风情就呈现了出来。诸如“大毛”、“二毛”,“寿星”、“吉庆”,还有打腰鼓的……真是不一而足。 那年还请过一个专门写字、画图的人,主要是搞图案设计。大家都尊称他为“董先”。老先生字写得端正秀丽,绘图一丝不苟,为人态度也和气。我当时读小学,对他的圆规等制图工具特别感兴趣……所以,至今虽行将就木,犹还能隐约记得这些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