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035|回复: 6

一个在斜弱视领域有着这样发现的女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8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医之路

1985年,我7岁的儿子被诊断为近视散光,近视为550,散光为300。咨询很多眼科医生后,均表示无法治疗,只能通过戴镜矫正来缓解。可是,近视问题还是其次,最要命的是散光会诱发头疼、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为了孩子,先前从事文职工作的我无奈地走上了自学和探索之路...

在一次临床摸索中,我无意间发现作用在视区外的刺激对儿子的弱视和散光会产生治疗效果。起初,孩子反映头疼症状减轻。连续7天治疗后,孩子反映开始戴镜不舒服。去医院的复查中,医生确认散光度下降。连续一个月的治疗后,头疼症状消失,散光度消失,但近视度无变化。期间,孩子并无接受其它治疗方法。

“散光度为何被消除?近视度为什么没变化呢?”,虽然我当时无法回答,但理论缺乏并不影响现象重复。当周围的邻居获悉后,纷纷前来求医。在进一步的临床实践中,我注意到,一个疗程(10天)后,伴有病理性远视、散光的弱视患儿均会主动反映戴眼镜开始不舒服,摘下眼镜却看的更为清楚。这一情况显示,患儿的远视度和散光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以中度弱视为例(视力在0.2-0.5),连续治疗6-8个疗程(2个月左右),患儿即可摘掉眼镜,裸视达到>1.0的治愈效果,而且无反复现象。

另外,我发现这一技术可以治愈很多和视功能异常有关的眼科疾病,例如:视神经萎缩、神经炎、黄斑变性等,并恢复眼球震颤等斜视性弱视的双眼同视功能。但是,对于器质性病变且视功能正常的近视却并无疗效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6 收起 理由
沪上人 + 3 很给力!
真诚永恒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口口相传,前来就医的弱视患儿越来越多。从1991年正式成立诊所至今,我已经帮助超过2000多例斜弱视患者摘掉了眼镜。天津日报主编王道生获悉后,委托记者戴逵贤进行实地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有这样一个女人--她要社会承认自己的一个发现》,刊登在1996年2月28日的天津日报上(相关报刊影印资料.rar)。另外,天津电视台根据这篇报告文学拍摄了电视纪录片《一个有着这样发现的女人》。视频联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5MjY2Mzgw.html 。另外,还有其它相关报道,

(1)把埋在土里的黄金挖出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1880-736140.html  

(2)愿天下儿童都有一双正常明亮的眼睛,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1880-736140.html  

(3)又见明亮眼睛,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1880-736423.html  

学术之路

1996年,柳州市中医院邀请我去做临床检测。目的:从视力和视觉电生理(MVEP,多导视觉诱发电位)两个角度共同观察何琪疗法治疗弱视儿童的过程。设计:39例4-9岁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弱视患儿为治疗组和11例参照组。相关临床检测数据及报告由眼科主任覃晓丽和其同事完成。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在没有接受视觉训练的前提下,作用在视区外(或者体感上)的刺激会幅度改变弱视患儿的VEP潜伏期和振幅,并随后表现为相应的视功能提升。根据文献查询,短期内主动改变VEP潜伏期和振幅的临床观察在国内外也是首例报道,具有相当重要的原创性。经过中国斜弱视防治组主任、北医大眼科主任郭静秋教授的确认,这篇报告在全国第七届电生理大会上进行了当场演示和宣读。另外,当时上海电生理研究所所长杨雄里院士看完报告后,主动帮助我联系天津眼科医院进行相关的临床验证。

然而,在随后的学术交流中,天津眼科医院院长赵堪兴教授提出了相关疑问,“作为发育性疾病,视功能应该是逐步地、慢慢地发育起来,为什么我同学孩子的视功能会在短时间内被你快速地提升呢...”。另外,绝大多数眼科医生也无法理解我的临床发现,即:为什么在没有接受任何视觉训练的条件下可以提升弱视患儿的视觉功能发育呢?

目前,眼科临床主要采用“用进废退”的竞争机制来治疗弱视,例如:遮盖法、精细目训练法等。这一临床现状表明,在传统眼科理念中,视觉通路被认为是唯一影响视觉功能发育的生理途径。然而,大脑相关研究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作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皮质被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上图】。每一个区域支配着不同的感官及器官,例如:视皮质支配视觉功能、听皮质支配听觉功能等等。其中,这些不同感官之间会通过功能融合机制相互影响,形成了联想、思维等高级意识功能,例如:当我们听到国歌会联想起五星红旗的画面;当我们看到邓丽君会联想起的《甜蜜蜜》的歌声;当我肠胃蠕动时会联想起水煮牛肉的味道等。

那么,功能融合机制和治疗弱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Hubel,Wiesel等人利用VEP观察弱视猫而提出了“视皮质是弱视的主要受损部位”[1],并因此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这一研究显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弱视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即:视皮质存在明显损害,并表现为VEP潜伏期延迟和振幅降低。其中,VEP的振幅降低反映了视觉功能区(现有观点认为是V1区)的神经元活动不活跃,导致视觉功能发育滞后(或者受抑制)。然而,这一伟大的研究并没有带来弱视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因为Hubel,Wiesel等人的研究虽然揭示了形成弱视的主因,却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如何修复大脑视觉中枢损伤,恢复正常的视觉功能。

我的临床发现显示,大脑“功能融合机制”是一种能够有效地修复弱视患儿大脑视中枢损伤的方法。作为神经元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在功能层次的一种生理表现,“功能融合机制”是一种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作为一种由几百亿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组织,大脑在日常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损伤,例如:神经连接异常等。“功能融合机制”会自动地屏蔽这些异常的神经联接及受损功能区,并利用正常的组织及功能区给予替代。相反,如果缺乏这一机制,例如: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元可塑性下降,“功能补偿机制”逐步弱化,不可避免的损伤得不到及时控制,并开始逐步地形成积累,成为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隐患。

当我通过相应的临床技术主动诱发弱视患儿大脑的“功能融机制”后,弱视患儿的大脑视中枢损伤自动被修复,被抑制的视觉发育进程自动被解除,例如:VEP振幅明显地被提高、矫正视力的迅速提升等。


那么,为什么弱视患儿视力被提高的同时,病理性的远视度、散光度及斜视也随之发生改变呢?

人们常说的“生长发育”一词是指两个概念。以视觉系统为例,即:视觉器官功能发育和视觉器官形态生长。二者的关系就好比遗传基因DNA的双螺旋结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也会相互抑制。举例说明:



(1)在发育初期,由于视觉器官形态生长不成熟,儿童均存在生理性的远视。然而,伴随视觉功能的逐步提升和视觉器官的正常生长,屈光系统会逐步调整,例如:生理性远视度会自行下降,向正视眼发展。(相互促进)

(2)然而,当弱视形成后,视觉功能发育滞的同时,也对视觉器官形态生长产生相应的抑制作用。生理性远视不但没有逐步下降,而是转变为病理性远视而逐步加深,形成了屈光不正性弱视。 (相互抑制)

(3)当我通过“功能融合机制”恢复了弱视患儿正常的视觉功能发育后,大脑视中枢会对视觉器官形态生长作出主动调整,保证正常的视觉功能和正常的视觉器官形态的匹配,例如:伴随视觉功能的提升,弱视患儿的远视度开始逐步下降,并往往主诉为,戴镜不适,摘镜反而看的更清楚、看外界环境色彩更为清晰等。当视力达到和发育期相符的水平值时,弱视患儿的屈光度会接近正视眼。因此,在我的治愈病例中,绝大多数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最终是以摘镜为治愈标准的。

以上三点临床观察综合显示,弱视形成根源来自于大脑视中枢的损伤。但多种不同类型弱视的形成机制和“视觉器官功能发育和视觉器官形态生长”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关。


另外,在进一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方法同样对成人弱视治疗有效。这一观察结果和南加州大学的吕忠林、中国科技大学的周毅峰教授的研究工作是一致的【2】。

那么,“功能融合机制”疗法和传统弱视疗法的区别是什么呢?


传统弱视疗法,例如:遮盖法、精细目训练法等,虽然能够提升视力,但视力反复现象较多。国内外作者报告显示,弱视的反复率在55%-90%左右。其中,多为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2001年,Leiba等人的长期追踪调查显示,单眼弱视经过遮盖法治疗后,有超过30%以上的患者出现了视力反复现象。对于如此高的弱视复发率,郭智一等人的研究认为,弱视复发现象很可能和VEP潜伏期、振幅无明显改善,导致作用在视觉功能发育进程的抑制效果没有解除有关【3】。

相反,当大脑视觉中枢损伤通过“功能融合机制”修复后,VEP潜伏期和振幅得到了明显改善,解除了作用在视觉功能发育进程的抑制效果,提升后的视力不会出现反复现象。



做一个形象的对比,就好象孩子头上给压了个沉重的杠铃【下图】,抑制了孩子本属正常的视觉功能发育,形成了弱视。

(1)视觉训练疗法是指导孩子锻炼,加强身体力量来抵抗杠铃的重量。这一理念虽然短期内有效,但一旦停止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而且还会导致近视。这一治标的过程;

(2)“功能融合机制”疗法就是直接去除孩子头上的杠铃,恢复孩子正常的视觉功能发育。同时,由于不需要视觉锻炼,能够防止因为视疲劳而导致近视。这是一种治本过程。





我的临床发现是符合现代医学对大脑功能的理解,例如:美国加州大学Voytek等人通过对前额皮质的研究表明,相同功能区之间存在功能互补机制(Compensation)[4]。但是,和我临床研究的不同在于,他们的观察是被动的,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该如何主动利用这一机制。相反,我的临床发现找到了主动利用这一机制的具体方案,具有重大的原创性。然而,生命是一个整体,但生命科学不是...在一些临床交流中,我发现,虽然Hubel,Wiesel等人的理论研究早已将对弱视的理解提升到了大脑功能层次,但弱视临床却依然停留在眼科范畴,弱视临床和理论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对此,用A.Wilson的一句话来说,学科的分类往往让研究者无形中限制了自己的探索范围,以至于看不到完整的风景...

展望:

目前,弱视发病率为3%-4%左右,儿童群体总数约在1000万左右,成人群体约为3000万左右,是一种典型的发育性疾病。弱视患者不仅无法从事对视力有要求的工作,而且存在一定的心理伤害,严重影响国民的身体素质。

我希望眼科界能够重视这一发现。因为这一发现不仅提供了有效地治愈弱视的临床方案,还提供了有效地预防弱视形成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大幅度地降低目前逐年攀升的弱视发病率。这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父母,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真诚永恒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1-8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1-8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永恒 发表于 2014-1-8 08:36
朋友好!谢谢您的转载!

谢谢版主加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沪上人 发表于 2014-1-8 09:22
谢谢介绍!

谢谢版主加分

如果论坛里有为孩子找不到治愈弱视的 也许这也是一条路!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9-21 1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