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浦东怀谷 于 2013-5-10 10:09 编辑
我的父亲,出生在浦东一个贫困的家庭,除了祖上留下的坟地、宅基地外一无所有。1923年祖母亲去世时,父亲才十七岁,祖父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就是早些让他娶妻成家,将四个子女分别寄养给了他人,一个人流落他乡谋生,从此,这个家就破碎了。好在父亲为人正派、勤奋好学、聪明能干,在祖母病故后的第五年,被其同事的母亲所看中,大胆地决定将其心爱的大女儿方兰贞嫁给他,从此开始了改变父亲一生的命运。 妈妈的父亲早逝,从小没有进过学堂门。12岁进袜厂做工,由于她勤劳善良,吃苦耐劳,意志特别坚强。再加上聪明能干,在家帮助外祖母料理家务,在外勤奋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年纪轻轻就当起了袜厂的技术员,收入要比其它小姐妹高。在妈妈的努力下,寄养在亲戚家的叔叔姑妈回家了,父亲也从抄写员提升到了县政府科员。从1928年到1936年的十年间,先后生育了我们兄妹四人,为祖父送终,帮叔叔成家立业,还清了所欠的债务。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又将我们家刚刚好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父亲把11岁的哥哥送到上海当学徒,安排妈妈、三个年幼的孩子避难住到乡下,自己投奔内地参加抗日战争,一去就是六七年。爸爸离家以后,妈妈一个人挑起了养活全家的重任,从不种田的她,只好在乡下帮人种田,获得可怜的的收入,靠糠菜养活几个孩子。她的老腰病就是在那段时间里,由于一次劳累过度,跌跤在青石上所引起的,还有大热天几次晕倒。但她还是咬着牙硬挺着过日子。在哪段困难的岁月里,妈妈还学会了纺纱织布,掌握了从裁剪到做衣的一整套技术,全家的衣服、袜子、裤子,都是她亲手做的;就连大人、小孩的理发,也是由她自己完成。家里那么贫困,但在妈妈心里永远忘不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她坚持要孩子们不失学,哪怕借钱、借粮也要孩子们天天到学校上学。她日常教育我们:“家里越困难,你们要越勤奋,一定要取得好成绩”。我们记住了母亲的话,兄妹几个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爸爸从内地回到上海。把全家接回县城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在爸爸离家后的几年中,妈妈以顽强的意志和卓绝的斗争精神,为家庭和孩子所付出的一切,父亲感到欣慰和敬重。爸爸回到家乡后,在离家四十多里的公司工作,同时利用工作关系,掩护和支持地下党展开活动,工作十分繁忙,平日很少回家。妈妈又将安顿家庭生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独自担当了起来。 上海刚解放,国内正处在战火过程中,抗美援朝战争又接着爆发,面对这种状况,爸爸妈妈毫不犹豫的将我们兄妹三人送到了部队;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动,妈妈也带着小儿子十四岁的小弟一同迁居北京。妈妈到了北京以后,并不闲居在家,安享清福,而是与邻居的姐妹们一起为羊毛衫厂加工干活。由于她心灵手巧,勾出的花样特别漂亮,因此在当时的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橱窗里,几次展出她的样品;她还不断地将手艺传授给其它姐妹们。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父亲一开始就被抨击为“牛鬼蛇神”,家被抄了,工资停发了,1969年又被下放到河南农村的五·七干校边劳动边调查。此时的妈妈,为不让儿女们为此担心,在找人代写的书信中,从不提及父亲被调查一事。在此期间,妈妈不仅承受着爸爸的政治压力,而还遭受过三次意外骨折伤害,但她总以乐观主义的精神,一件一件地挺了过来,一直到1971年爸爸被真正“解放”。 妈妈的一生是十分平凡的,她在爸爸穷困潦倒的时候,走进了我们家,挑起了收拢一个破碎家庭的责任;在日寇侵略的炮火中,她面对丈夫投奔抗战,独立带了儿女避难,在艰难岁月里撑起全家,边谋生边教育子女;在炮火未平,又起抗美援朝战火时,与丈夫一起毅然决然地将心爱的子女交给国家,为保卫国家,争取和平忍心割爱;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在家庭、亲人被迫害的逆境中,她临危不惧,经受了多种考验;是她一生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直到年逾古稀还在劳动干活;是她,不仅养育子女,还为教育培养子女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为祖国培养出能挑大梁的智者仁者;是她,忠爱丈夫,从热爱小家至国家,她一生宽厚待人,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恩爱夫妻”的美誉。 1988年6月13日,妈妈因突发急性左心衰,抢救无效而仙逝,享年85岁。在爸爸病故后,妈妈就交代儿女们,在她百年之后,要与爸爸一样:丧事简办,进行火化,不留骨灰。在旧社会生活了40多年的妈妈,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在20多年前就能对丧事作出这样难以想象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的父亲是伟大的,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母亲更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