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春节
腊月三十日,小月时是二十九日,称除夕节,俗称“大年三十儿”、“年三十儿”。这天,在外的人讲求回家过团圆年、吃团圆饭。有的到祖坟将过世的宗亲灵魂请回家过年。白天贴春联、贴门神、悬挂灯笼。晚上,焚香、点蜡烛、点灯笼、烧纸敬神;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包饺子。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在一起聊天、包饺子、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子夜过后,放鞭炮,以除恶邪。除夕夜人们通宵不睡,谓之“守岁”。还有晚上点“长明灯”的习俗,即整个晚上不熄灯。
正月初一,通称春节,俗称“过大年”。“小寒大寒,吃饺子过年”。大年初一,不管穷富都吃顿饺子。20世纪70年代前,生活困难,若吃不起白面饺子,也要吃杂面、山药面饺子。过大年的主要内容是拜年。人们在院内铺干芝麻杆,让人踩,取芝麻杆一踩就碎,以“踩岁(碎)”,谐“岁岁平安”之意。一大早,人们放鞭炮,换上新衣服,去拜年,首先给自己家中老人拜;然后,本族人相约,给本族长辈拜;再后,给前邻后舍、当村亲戚、朋友的长辈拜。初二、初三,给姥爷、姥娘、舅舅、妗子、姑、姨等亲戚拜。初六给丈人、丈母娘拜。70年代后,有的改初六为初四给丈人、丈母娘拜。有“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之说。上一年内,发生纠纷、矛盾的,要通过互相拜年,表示道歉、和解,重归于好。如果上一年内发生了纠纷、矛盾,年节不互相拜年,俗称“断了年节”,表示破裂、断交,说明没有谅解、不想再和好。过年期间,家长教育小孩,不能说“死”、“坏”等不吉利词语。如果不小心摔坏了碗、盘、杯等,也以“岁岁(碎碎)平安”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