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2-12-19 05:28 编辑
忆当年“过麦”
我生在农村,长在乡下,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前在农村劳动;农业“大包干”后的一段时间内,家属在农村承包有土地,我经常回去干农活,因此,对于农活很熟悉、了解。俗话说:“争秋夺麦”。这个“夺”字,是说一年四季中,时间最紧张、农活最劳累、农民最辛苦的就是“过麦”。“过麦”,即农历4、5月份、公历6月份时,在短短半个来月的时间内,要收割小麦、播种夏播粮食、管理春播作物,人们称为“三夏”大忙,又称为抢收、抢种、抢管“三抢”。“过麦”期间,人们都取消了“歇晌”,就是中午不能休息了。 收割小麦。20世纪80年代以前,收割小麦没有机械,全是人工,用镰刀割。割麦时,还要做捆麦子的“腰”、打捆,把割的麦子捆成“个”(1捆为1个个),便于运输。对于一些旱田的、长得不好的小麦,不用镰刀割,用双手拔。割麦、拔麦一个很苦、很累的活。人们在头天晚上要磨好镰。因怕天热小麦不好割,所以,一般要在一早3、4点钟起床,吃饭后,天“大亮”了下地,上午9点钟左右收工。别说干几天,就是干4、5个小时,就把人们累垮了:因割麦要猫腰低头,天又热,干不长时间,人就头晕眼花,腿酸胳膊疼,浑身乏力。孩子们不会割小麦,就跟在大人后面拾麦穗,以做到颗粒归仓。 打轧小麦。一般是,上午9点收割小麦后,吃早饭,饭后,去运输小麦,将麦子运到“麦场”里,摊开来晒。中午时“打场”,就是脱粒,牲畜拉着碌碡轧。打轧小麦,一般是在午饭后,趁着刚刚把麦子晒好,容易脱粒。在轧的过程中,若干人不断“翻场”,就是用木杈翻正在轧的麦子,以保证把麦子都轧好。轧好后,“起场”,就是将轧好的麦子和“麦糠”、碎麦秸,堆到一起。然后“扬场”,就是用木锨,将小麦中的“麦糠”、碎麦秸、杂草扬走,只剩下干净的麦子。“扬场”是个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人。“扬场”时,还需要1人“打稍”,就是将“扬场”时的麦子堆上面的碎麦秸、杂草用竹扫帚扫走。烈日当头,风也少、小,人人汗流浃背。人们早上起得早,中午不休息,抽个空闲时,就在麦秸垛旁打个盹、迷糊一小觉。 抢种、抢管。“过麦”时的收、种、管称为“三抢”,是因为,小麦收割必须及时,不及时收割,麦粒会掉,减少产量,所以,必须“抢收”;麦收后播种的农作物生长期短,播种迟了,会影响生长、影响产量,所以,必须“抢种”;麦收期间,春播作物正需要除草、除虫、中耕等田间管理,不及时管理,必然影响生长和收成,所以,必须“抢管”。 当年,播种没有机械,基本上是用牲畜拉着耧,用3个人,1人扶耧,1人撒种籽,1人牵牲畜。有的地方牲畜少,还要人拉耧。人拉耧,需要4、5个人拉,再加上1人扶耧,1人撒种籽。田间管理也没有机械,除草、除虫、中耕等,都是人工。夏种、夏管时,天气热,在半人高的庄稼地里干活,也是浑身汗,够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