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2-12-15 04:32 编辑
忆当年推碾子
我1950年生人,生在农村,长在乡下。从记事起直到现在,对于当年的推碾子,难以忘记。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农村,推碾子家家户户离不开,人人个个得参加。当年,没有粮食加工厂和粮食加工机械,每一个家庭做饭所需粮食的加工,大部分都是依靠推碾子来解决,有小部分依靠推磨解决:高粱、玉米、豆类,通过推碾子,轧成面子;谷类,通过推碾子,碾成米;只有小麦,通过推磨,磨成面粉。 推碾子,要推动几十斤重的“碾坨”(大石碌碡),还要转圈,时间长了,很累,眼花头晕。 推碾子,一般需要2个人,1个人只负责推;1个人负责看、扫碾台上的粮食、将碾过的粮食过罗,并帮助推。2个人,可以轮换。推碾子就1个人时也可以,但得1个人干2个人的活,速度必然慢了些;人多时,可以3、4个人,人多力量大,人们就轻松些,速度也必然快些。 建国前,只有少数富家庭不需要推碾子,用牲畜拉碾子加工粮食,绝大部分家庭需要推碾子。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虽然逐渐有了一些加工粮食的机械,但是,因为没有钱或者为了省钱,仍然是推碾子。在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时,因为牲畜少,不能用牲畜拉碾子,人们只有推碾子。 当年推碾子,一般是利用早上、傍晚、晚上时间和阴雨天时。因为,白天、好天时还要干农活。 当年推碾子,是青少年小学生们的家常活。下午、夏天的中午放学后、晚上,或者星期天、节假日,只要大人们推碾子,孩子们必须要去。岁数小些的,推“碾帮”,添把劲。 当年,学生、团员、民兵、青年党员或者下乡的国家干部们 “做好事”,也是给老年人、困难群众推碾子。 当年,家中只有老人、病人、残疾人的户,也要吃饭,也需要推碾子。他们推碾子,就得向族人、邻居、亲戚求助,让别人帮忙。因为他们人口少,求别人帮助推一次碾子,加工的粮食就能吃个10天半月的。 当年,一般一条街上有2、3台碾子,平均10多户、20来户1台。有时,推碾子还得起早、排队。因为,当时的碾子大都不在室内,如遇“连阴天”,即连续多日阴天下雨,多日不能推碾子,加工的粮食都将吃完,天放晴后,各户都需要推碾子。这时,人们推碾子就要起早、排队了。排队,一般是人不在旁边等待,在碾子旁放个簸萁等什么东西挨个,人回家干些家务活,估计快轮到自己时,再拿着粮食来。在春节前10来天里或者其他节日前,因为加工粮食的多而集中,推碾子也需要排队。往往是推碾子到晚上12点后,甚至,碾子一夜不停。
(写于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