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道来客 于 2012-11-8 19:47 编辑
记得我小辰光舅舅到上海来,总是会带满满一袋的盐炒豆,那是浙江三北外婆家的特产。盐炒豆既松脆又鲜美,会引诱你上瘾,不停的吃下去,直到嘴唇、舌头都被含盐的口水泡到碎,感到有点痛了才会罢休。在上海大家都把这种豆叫做“三北盐炒豆”,弄堂里也常有小贩斜背着两个装满盐炒豆的大蓝布袋,一边走一边叫,“呱啦啦松脆——三北盐炒豆!”但是舅舅讲的三北闲话就不是叫“三北盐炒豆”,而是叫“倭豆”。我是听惯了舅舅讲的山北话,自然也听得懂,但心里却一直纳闷,为什么三北人不叫“盐炒豆”会叫“倭豆”呢?
其实三北人叫的“倭豆”不单单是指盐炒豆,而是蚕豆的总称。浙江余姚、慈溪一带出产的大白蚕豆,是浙江省五大名豆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蚕豆良种。大白蚕豆粒大质优,光滑结实,含有丰富的蚕白质和脂肪。每到阳春三月,当地农田里是成片的蚕豆长得绿油油惹人喜爱,(当地是棉花产区,蚕豆也成片地套种在棉花地里)那蚕豆开的花中间是黑色的,像一朵朵黑蝴蝶竞相开放,远看很是好看。到了五月,蚕豆成熟,剥掉厚厚的豆荚,里边是绿澄澄又大又嫩的青蚕豆,一个豆荚壳里的青蚕豆有三、四粒的,也有二、三粒的。慈溪人爱吃炒蚕豆,香喷喷甜滋滋,那时我母亲离开家乡也有几十年了,但还是不忘蚕豆,爱吃葱油蚕豆,还喜欢做豆瓣酥炒咸菜,她说三日不吃,脚骨会酸汪汪。她还曾教我剥豆瓣,用刀一划可以剥出个戴帽子的美国兵来。在慈溪当地小孩子们都喜欢把青蚕豆串成一圈,像条项链似的挂在脖子上,比比谁家的蚕豆大。 蚕豆的吃法很多,首先可以做粉丝,蚕豆粉丝白亮细长,柔软但煮不烂,是粉丝中的极品。此外还有油氽兰花豆,可以去壳,也可以不去壳,在油里氽透的豆瓣又松又脆又鲜,人见人爱。还有茴香豆,就是鲁迅先生小说里孔乙吃的茴香豆。茴香豆加工方法也很简便,在放点茴香的盐水里煮煮,味道却是十分鲜美,当地人说“淡哦哦,好过老酒”,绍兴人几粒茴香豆就可以过半斤老酒了。还有孵出豆芽的叫发芽豆,放在锅里炒的叫炒蚕豆等等,这些都是慈溪当地最常见的蚕豆吃法。 炒盐炒豆可是个技术活,技术不行炒出来的是僵豆,僵豆放在嘴里是咬不动的。炒蚕豆先要把大小均匀的豆放在水里泡几天,泡到蚕豆完全涨开,然后把豆撩起自然沥干。这时要用缝被子的针在每颗豆上戳一个小孔,接下来就是炒豆了。先把盐放在锅里炒热,然后倒入经过前期处理的蚕豆,双手要不停地急火反炒。不一会儿,锅里的豆子就会,“乒乒乓乓”地爆炸,还会蹦出锅外,这时要用锅盖略盖一点不要让豆子蹦出来,手还是伸进锅里继续不停的炒,炒到豆子开始有点发焦,全部开口了,这个豆子算是炒好了,然后将豆盛出,用筛子把豆盐分离,再把豆放在竹匾里自然凉透,然后倒入密封的箱子保存即可。当然现在在慈溪恐怕已经见不到这样炒豆的了,我这里说的还是几十年前我看到就是这样炒的。 那个年代老百姓生活很贫困,供应也很紧张,余姚慈溪一带的老百姓也不可能经常炒豆,一年中一般也只能炒个一次二次的,平时也舍不得吃的,只有过节,或者来客人了,才抓几把让孩子和客人像如今的休闲食品一样吃吃。盐炒豆炒好一般都装在比较密封的“火油箱”里,有便还要托人带到上海亲戚家里,上海人就把家乡来的盐炒豆叫做“三北盐炒豆”。 三北人对盐炒豆是深有感情的,下酒、充饥都离不开炒豆。常言道:“炒豆带一袋,高山难阻留。”意思就是出远门只要有炒豆就不怕饿肚子了。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常来侵犯三北。戚继光带兵奋勇杀敌,所向披靡。当地老百姓怕士兵战时饥饿,炒了大白蚕豆慰劳戚家军将士充当干粮。戚继光灵机一动,鼓励战士们带着炒豆杀敌,杀一个倭寇吃一粒豆。将士门就每杀一倭寇,便摘一颗蚕豆,用线串了挂在胸前,到时以豆数多寡记功论赏。这样,“倭寇、倭头、倭豆”就逐渐叫开了。从此以后三北人就把蚕豆叫“倭豆”了。
蚕豆花
蚕豆荚
大白蚕豆
盐炒豆
三北大杨梅
慈溪市达蓬山风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