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道来客 于 2012-10-17 19:41 编辑
昨天,我到上海兰溪路上的曹杨新村去走了趟亲眷,走进曹杨新村看到一排排的公房,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曹杨新村的过去。 曹杨新村是解放后上海新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全国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1952年5月,全市114名劳动模范和一大批先进生产者,共1002户居民搬进曹杨新村,就是现在的曹杨一村,其中有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杨富珍、陆阿狗等,因此曹杨新村过去曾被老百姓称为“劳模村”。
记得50年代初期,我跟着父母也去过曹杨新村走亲眷。那时我家有个亲戚是上海天源化工厂的劳模,他们家也是1952年搬进曹杨新村的。他们原先住在周家桥一个农村的旧房子里(就是现在的长宁路一带,靠近苏州河,那时全是农村)。1950年台湾国民党派飞机来上海“2.6轰炸”时,我母亲为躲避国民党的炸弹还带着我,躲到了这个亲戚家里,一住就是一个月。他们搬进了曹杨新村的新房子,自然也要去看看,也去住上个几天。在我淡淡的记忆中,还记得他们家一共三个人,两个大人,我叫伯伯、伯母的,他们有个女儿,还比我小几岁。他们曹杨新村的新房子很宽敞,在二楼,有二大间,都是朝南的,太阳晒进整个屋子。房间里都是红漆地板,连上楼的楼梯、过道都是木头楼梯、红漆地板。卫生家、厨房和房间隔开个过道,是一个楼面里三家合用的。后来看过一部喜剧电影《大李、老李和小李》就是在曹杨新村拍的,影片里大李、老李住的房子就是当年曹杨新村一村的房子。 曹杨新村有一条依村环绕的小河,被称为曹杨环浜,新村的居民把它比作曹杨新村的一条“银项链”,后来上海电视台也曾经拍摄过一部《环浜的夏天》的纪录片,介绍曹杨新村的绿色生态环境,片中还有很多新村居民在河边休闲垂钓。
当初的曹阳一村
当时苏州河两岸有大大小小的工厂1100多家,许多工人都蜗居在附近的棚户区里,生活条件很差。为了更快、更多地解决这些工人的住房,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财力在全市新建一批比曹杨一村经济、简易的公房,从而快速把大批工人从旧棚户区中解脱出来,这批住房总共可以解决上海两万户家庭居住,所以这种工房后来也被简称为“两万户”。当时的曹杨2村到6村基本上都是“二万户”型的房子。
两万户
两万户
所谓“两万户”型房子,就是外形像个簸箕,小二楼的砖木结构公房,一个门牌号码的楼上楼下各5家,简易的卫生间在楼下10户合用,厨房也比较简易,分楼上楼下5户合用。当时还是解放初期,国家的财力很有限,大批的工人还住在十分破烂的棚户区内,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为了尽快解决工人的住房困难,适当降低一点标准,建造更多的“二万户”型过渡公房,也是政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一项积极措施,也是为工人做了件好事。当时很多工人能住进“两万户”过渡,相对他们以前在棚户区,住的简陋棚户来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住进自己的房子了。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鉴于“二万户”使用年龄已有30多年,市政府决定逐步拆除“二万户”,腾出基地,重建新的住宅,要求是每户有客厅和封闭式厨房、卫生间,独用水表、电表。到1990年底止,曹杨新村的“二万户”住宅基本得到改造,居民的生活条件又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旧宅换了新貌。
现在的曹阳二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