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道来客 于 2012-9-18 19:02 编辑
前几天我们讲了“上海的故事——70年前药水弄记下了日寇残害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今天我们再来讲讲药水弄附近有个叫大自鸣钟的地方。虽然过去上海很多地方有自鸣钟,但提起大自鸣钟,老上海无不会想起长寿路西康路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过去就叫大自鸣钟。
清朝光绪年间,日本有个名叫川村利兵卫的先后二次来我国,对我国的棉花产销情况进行调查,以后他又受日本内外棉垄断集团派遣,自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在沪西苏州河旁创建第一家纱厂。这个川村利卫兵凭借“中日马关条约”获得了不平等的最惠国待遇特权,疯狂掠夺中国的原棉资源和百般压榨中国劳工血汗。到他1922年病逝的11年里,日本纱厂已经发展到了13家纱厂。这些纱厂都集中在沪西地区苏州河沿岸,因此这一带也逐渐成为日本人的势力范围。当时在上海,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已成为在华最大的纺织集团,在中国获得了巨额利润。川村利兵卫当时是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的总经理,他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武力入侵的同时,疯狂进行经济掠夺立下“汗马大功”。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沪剧《星星之火》“打死小珍子事件”和“枪杀顾正红事件”都发生在这些日本纱厂里。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也正是由日本纱厂发生了一些列残害和打死中国工人事件后引起的。
这个川村利兵卫死后,1926年在公共租界劳勃生路(现长寿路)、小沙渡路(现西康路)交叉口的道路中央,建起一座钟塔,人们称它为大自鸣钟,这就是上海滩远近闻名的“大自鸣钟”的由来。其实它的本名叫“川村纪念碑”,又叫“川村纪念计时塔”,这是日本资本家为纪念已故的川村利兵卫,而建造的一座“功碑”。这座钟楼当时在沪西地区属于第一高层,站在塔顶遥望苏州河,所有的纱厂一览无余,均在视野之内。日本佬得意洋洋,幻想在中国永远称霸,压榨百姓,掠夺财富。这座钟塔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是日本侵略我国的罪证。
大自鸣钟老照片
这座钟塔高14米,四周成方形,顶层四面均嵌有钟面的大时钟,每隔一刻钟,即会叮咚自动报时,大自鸣钟因此得名。 解放以后,这座钟塔仍然竖在路中央,车辆来往严重影响视线,三天两头发生交通事故。为了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痕迹,为了改善长寿路、西康路的交通状况,上海市政府顺应民意,于1959年8月拆除了这座带有帝国主义殖民文化的建筑。 当时,在这个地区除了日商纱厂外,还有不少民族资本家也纷纷在此建厂,成为上海主要的工厂区域。这样一来当地的工人也日益增多,建造了许多简陋工房,使大自鸣钟一带逐步成为居民聚居地,商业日盛,至20世纪20年代,大自鸣钟已逐渐成为沪西地区商业集中的闹市而融入市区。 大自鸣钟的范围东至现在的陕西北路,西靠常德路,南近安远路,北达普陀路。人们把这一带广义地习称为“大自鸣钟”。20世纪30—40年代,境内商业继续发展,更是沪西商业兴盛地区之一,到解放前夕,大自鸣钟附近共有400多家商店,大多以经营居民日用生活品和饮食行业为主。当时沪西居民上街购物都很自然地说到“大自鸣钟”去。 解放以后,市政府开始对这一带进行改造。对居民住宅的危房、简屋进行大修;改建下水道,填高路面,设置泵站以消除积水之患。同时陆续调整商业网点,改造上述老字号商店的门面橱窗,新增设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等商店,拆除了钟塔。公共交通车上的“大自鸣钟”站名,全部改称为“西康路”或“长寿路”。正式出版的市区地图上也消除了“大自鸣钟”的地名。但是人们的习惯中“大自鸣钟”作为一个习称地名,却一直被人们所延用着,一直到现在。但在现在的年轻一代中知道“大自鸣钟”的已经不很多了。
拆除钟塔以后的西康路长寿路
80年代的长寿路
顾正红烈士雕像
1997年,长寿路作为上海东西向的主要干道进行了拓宽,同时拆除了这一带的危房、简屋,建造了许多新型商住大厦。2000年,市区两级政府在长寿路土地如此紧张的条件下,还是在长寿路以北、西康路陕西北路之间新建了占地4万平方米的长寿公共绿地——长寿绿地,成为上海的城市花园,也成为附近地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现在的西康路长寿路
现在的长寿路
长寿绿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