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译文:
当时,须菩提问佛:“师父啊,如果一个修行的人发起了想修无上大道的心,那他应如何降伏他那杂乱的心?要如何样才能达到境转心不转,永不退转的境界?
佛告诉须菩提说:“那些想修无上大道修行的人应这样起念头:我要度尽一切与我有缘的众生,而当我度尽了一切与我有缘的众生后。我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因为这些人都不是我所度,都是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早就有了‘将要觉悟的种子’‘想要觉悟的念头’所以才会觉悟的。
为什么?因为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心里觉得‘我’度了很多人,那他就着了‘我相’,如果总是以为有众生可度,那就是着了‘众生相’,如果他总是觉得有‘道’可得,那他则着了‘寿者相’。一个在心里有分别心的人,则还不能被称为‘觉悟者’。
为什么呢?须菩提,在这个世上,实在没有一个有什么真实存在的法,可用来供众生发无上觉悟之心的。须菩提,你觉得如来在燃灯佛前得,有没有得到过什么能让人觉悟的法?
“师父啊,如按我的理解,您并没有在燃灯佛前得到过什么让您觉悟的法。因为那是在您的心里早就有了将要觉悟的因缘,您只是在机缘成熟的时候找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识得了“诸法皆空”的真相。所说您确实在燃灯佛那里没有得到了什么能让您觉悟的法。”
佛说:“是啊,是啊,我实在没有得到过什么能令我觉悟的法,若是在我的心中有‘有所得’的念头存在,那燃灯佛也不会为我授记,说我能在来世证佛果,所得的佛号为‘释伽牟尼’”。
为什么呢?所谓的如来,就是指诸法的本相。如果有人说我得到了无上的觉悟之法。须菩提,确实是没有什么法能让我证无上佛果的。须菩提,我所得的无上觉悟之法,并不是以“实相”形式存在的,都只是‘心地’上的一种认识,但也不能说此法并不存在,因为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人,还要依靠此法来悟得真实本性。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说那些只要是能引人入‘清静’的方法,都是佛法,都是能让人觉悟的。
“须菩提,比如我讲一个人很高大,你说他是不是真的很高大?”
“不会的,因为师父您在这里所说的高大,并不是真正的高大,只要是有形的东西,他再高大也比不上那无形的法身。所以这只是您想借‘高大’这个词来表达对某一事物的描述。”
“是啊,须菩提,一个修行的人也应是这样,虽然他在现实中要有度众生的行为,但在心里则是没有必要将‘度人’这一事过于执著,总是念念不忘的。”
“为什么,须菩提,只有能识得‘万法空相’的修行人才能说得上已经了解事实的真相。所以我说,心无分别,才是诸法真相。须菩提,如果一个修行人说‘我要将佛寺修得庄严一点,这样才有功德’。那这个人还是没有觉悟,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修行人。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所谓的庄严佛土,那是从心地上来讲的。你的“心”才是你的‘真实佛土’,如果一个修行的人能了悟诸法皆空的原理,并且能理论用于实践,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得道者。
注释:
寿者相:那些总以为有道可证,以为能修长生不老者,都是属‘寿者相’的范畴。道只能是有所求,有所悟,而无所得的。在没有觉悟前,总是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可是仔细想一下,你真的得到了吗?你到底得到了什么?拿出来给俺看看!
菩萨:佛是一个完全觉悟了的人,菩萨是指那些刚开始觉悟,但还没有完全觉悟的人。
庄严佛土:自己的“心地”才是自己真正的佛土,寺院只是一个引度众生的形式,不能算是真实佛土。所以又有‘心静佛土则净’的一说法。净土宗的含义就在于此,通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能达到往生佛国的境界,并不是说只要念佛的次数达到了,就能往生了。
拙老附南怀瑾先生第十七品偈颂
抟空为块块非真,
粉块为空空亦尘。
罔象玄珠踪迹杳,
故留色相幻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