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你觉得如何?须陀洹能有:“我已得须陀洹果”的念头吗?
师父啊,我想是不能的,因为须陀洹虽称为已入圣流,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入不入流的问题,只是代表他的“意识”能自己做主,不会被外界的声,香,味,触,法等等一切世俗的表相所牵着走,他已能做到境转心不转的程度,所以就被勉强给命名为‘须陀洹果”。如果在他的心里总是有得果的念头存在,那他的心就被“名相”所转了。
那你说斯陀含能在心中有这“我已得斯陀含果”的念头吗?
师父啊,我想那是不能的。因为斯陀含虽然名为“前念刚生,后念就能止”。但其实那只是一种说法而已,说是一生一灭。但哪会有什么生灭!如果在他的心里有证果的念头,那也就是有生灭了!
须菩提,那你说阿那含能在自己的心里说:“我已得阿那含果”吗?
师父啊,我想那是不能的,阿那含的境界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如果在他的心中有那样的念头生起,那还能叫“一念不生”吗?
那你说阿罗汉能在自己的心里说:“我现在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了吗?
师父啊,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既然得阿罗汉果的标准是“心里已经没有任何分别心”了,那如果一个有那种念头的人,那里能称得上是“没有分别心”呢?师父啊,你曾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是您弟子当中第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如果在我的心中有证果的念头了,那师父您就不会称赞我是一个喜欢清修的人了。是因为在我的心里没有那种证果的念头了,您才这样评价我的。
注释:
一,须陀洹果:谓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
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另外还有一种译法:就是从禅定的境界来分的。
1, 须陀洹果意为初入圣流,在四禅八定里面的境界还是刚能入初定的境界。
2, 斯陀含意为前念刚生后即能断。
3, 阿那含,在一天二四时中,心中的杂念不起丝毫。
4, 阿罗汉则不但有很高的禅定境界,而且还能识得世间法的一切假相。
乐阿兰那行:喜欢清静的修行人。
无诤三昧:能彻底解脱,无欲无念,与人无争的境界。诤是指争斗的意思,三昧,指心能专注一境,无分毫散乱高度集中的状态。
拙老附南怀瑾先生第九品偈颂
四果阶梯著意成,
由来一念最难平。
儿啼黄叶飘然落,
诳捏空拳大小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