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当年打电话 上世纪70年代,我先后在河北省冀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县委办公室和县革命委员会学大寨办公室、县政府农业生产办公室工作,那时,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打电话。上图是笔者70年代末期打电话的情形。 一、打电话的内容 回忆当年,在办公室工作,打电话主要有以下内容。 1、询问事情。通过电话,询问公社(今乡镇)、大队(今村)、县直属部门的简要情况,如,雨情、风、雹等灾情;电话会收听效果;领导同志去后的动向;某人、某工作组是否到达;域内有没有某某情况;等等。 2、下达通知。这是主要的。下达会议通知、下达工作活动安排通知、下达去人通知、下达灾情预报通知,等等。 3、收取汇报。打电话收取汇报,也是办公室的一项主要工作。打电话收汇报,包括数字表报和情况。有如一周一次、一月一次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临时的。 二、打电话的艰难 当年,没有移动的手机,全是固定电话。电话样式老化单一,都是由人工交换机电话员接转。打个电话,是很艰难的,就像办件多大的事情一样,必须豁得起时间、有极大的耐心、舍得下功夫。费的劲是现在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1、电话接通难。那时,打电话,最低需要人工接转1次,一般要接转2--3次,多的10来次。在县委或政府打电话,要找某局,需要先要通邮电局交换机电话员,电话员接转某局后,才能通话。从县里别说往村里打电话,就是往公社打个电话,也很费劲。从县往公社打电话,需要接转3次:主叫—--县邮电局交换机----工委(片)交换机--—公社交换机----被叫。在同一个公社内,甲村给乙村打电话,拿起电话,先要接通公社交换机的电话员,电话员给你接通乙村,乙村的人把应接电话的人找来后,乙村电话接通公社交换机电话员,电话员再接通甲村。这样才能通话。甲村往公社交换机打电话,有时电话员忙,老接不通;有时电话接通了,电话员告诉你,乙村电话没人接、电话有毛病,……,暂时不能接转;有时电话虽然接通了,找应接电话的人,也需要时间。更别说两个公社间的村和跨县的长途电话了,那麻烦就大多了,接通就更难了。如果要从某个村里往北京某单位打电话,需要接转十来次,若有某一个环节有问题,你就通不了话。 2、通话质量差。那时电话音质相当差、音量相当低,打个电话得高声喊。打完电话,嗓子就冒烟、疼痛,声音沙哑。 3、打电话占时长。那时,因为电话接通难、通话质量差等原因,打电话占的时间很长。如上所说,同一个公社内,甲村给乙村打个电话,一来一往的过程,如果顺利,最低需要一两个小时。不顺利的话,半天的时间也办不妥。我在县政府工作时,给26个公社下个电话通知,在县邮电局给予优先照顾(停其他电话)的前提下,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有时,一天的时间也打不完。要一个长途电话,一般也得半天到一天的时间。 三、打电话的趣事 当年,在打电话中,产生了很多趣事。熟悉与陌生。我在县委、政府工作,与县邮电局的交换机电话员之间,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一拿起电话,听到电话员的接应声,就知道是几号(工号)、甚至姓名;说陌生,没有见过面,不知年龄、长得高矮、胖瘦。差错经常出。因为,那时电话音质相当差、音量相当低,经常出现一些差错。如,将通知的会议时间“11日”错为“17日”、“16日”错为“19日”;将通知的会议地址“殷家庄”错为“辛家庄”;等等。男女闹不清。也是因为那时的电话通话质量差,对于一些接触较少的公社的交换机电话员,闹不清是男是女。自家人误解。同样因为那时的电话通话质量差,造成自家人误解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家庭的两个人,不在一地工作,有事需要打电话联系,“喂喂”了好长时间,结果,听不清是谁、是说什么。一着急,一方冒出句不文明的话,对方也对应不文明的话。待知道关系后,双方都很尴尬。有的恋人或夫妻,因为打电话,听不清,而闹矛盾、造成误解的情况也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