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方继祥 于 2012-8-19 10:33 编辑
直译金刚经第四品(转)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还有,须菩提你所要明白的一件事。做为一个修行人,能识破烦恼,放下执著,不为外界的假相所迷惑。因为如果太执著于世间所见,那就会使你的“道眼”被蒙蔽。如果对世间的一切听闻太过于执著,那就会使你的“道耳”失去作用。如果太执著于世间的“欲望”,那就会使你的“道心”发狂。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那是因为做为一个修行人,他如能识破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他才有可能在心里生起清静心,只有在心里生起了清静心,那他才有可能得不可思量的福德。 须菩提,你能形容出东方的虚空到底有多大吗?“师父啊,我觉得东方的虚空大得不得了,大得无法用数用数量来形容”。“那你觉得南,西,北方的虚空可以能用一个具体的量来形容吗?”“师父啊,我觉得这些虚空都是无量无边地大,都是大到无法用数量来形容的”。“须菩提,你要知道,如果一个修行的人,他能看破烦恼,放下执著,那他所得的福报,比这四方虚空都还要大。须菩提,一个修行人如果要修禅定力,那应该从看破烦恼,放下执著这一点来下手。”
注释: 布施:如果从心地上来分,应分小布施与大布施这两种。小布施是指布施钱财,以小恩小惠施与他人,以此求得人间福报。 而大布施则指能识破世间一切的假相,能放下对世间一切欲望的执著,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布施。 嘻嘻,俺是能从理论上识破世间的一些假相,但俺受业力的牵引,为生存所迫。所以还有些事还不是说想放下就能放下得了的,这个是必要说明的,要不然就会有人问“你都知道了,为什么却还做不到?” 是的,如果一个修行的人,听说这个好,就去学这个。听说那个好,又去学那一个,不能在修持上有恒心,那叫“无明”。如果对修行的理论很明了,只是在叽叽喳喳地在为别人演说,但自己却不去实践,那叫“邪见”。 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 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六根清静者,是指一个人对六尘不会存有留恋之心。 如果一个修行的人不被六尘所迷惑,那他的六根就能通用,也就是他六根中的每一根都具有其他五根的功能。 例如他在看电视时看到里面有人在喝酒,他就会说“哎呀,那个演戏的人,喝的那个酒是假的,根本是在喝水;嗯,现在这个人现在喝的就是真的高度酒了。或是他在路上听到后面有摩托车的声音,他不用回头,就能很清楚地描述后面那个骑手的模样。 还有我在报纸上曾看到过报道,说某人能分辩出声音的味道。有人就觉得很惊奇,哦!我的天啦!声音还有味道?是不是这个人得“精神分裂症”了?其实这都是六根通用的一种表现。(这里所要说明的是,六根通用,有两种来源途径。一种是前生的业力所致,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仔细反思一下,反而要因此发起惭愧心。而另一种情况就是修行得力的表现,有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要过多地向大众“炫耀”这种能力,应明白慧而不用的道理。六根通用还因为种种原因,会出现局部通用或是时有时无的情况) 这种能力,在一个人的佛性没有被污染前,都是一种很普通很正常的表现,但是如果六根被六尘所障住了后,那这种能力就会隐藏起来。所以道家就认为:五色令人眼盲,五音令人耳盲,五欲令人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修行的目标就是如何回归到纯朴,淡泊,清静,自然的境界当中去。因此我觉得在社会当中修行的人,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去淡化自己的欲望,这才是一条较为适合入世修行的路。欲望是一种生理上的表现,如果想要强行地去禁止,那也是一种执著,也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欲望了。 也许还会因此导致心理,生理上的不正常,日常生活中的不方便,让别人误以为这种人是走火入魔了。
拙老附南怀瑾先生《第四品偈颂》
形役心劳尘役人
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华过眼春风歇,
来往双丸无住轮。
南注:双丸,日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