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道来客 于 2018-7-6 16:36 编辑
上海有条黄河路,就在南京路的边上。这条路不长,从南京路到苏州河边的新闸路就没了,全长不过300多米。现在人知道黄河路,大概都是因为现在的黄河路是条美食街的缘故吧。我今天要讲的是黄河路的过去,那些曾经发生在黄河路上的故事。
解放前,黄河路叫派克路,解放后才改为黄河路。我们从南京路开始延着黄河路向北走,一路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国际饭店(以后我们专门发个帖子介绍国际饭店的故事),这个曾经是远东第一高楼,我们小时候老人们就给我们说笑话,抬头看国际饭店上面,先要把帽子捂牢,要不抬起头帽子掉了。
国际饭店对面就是我们从小经常在里面看电影的长江剧场。这个剧场是1922年由英国人创办起来的,当时叫“卡尔登戏院”,这个剧场外观典雅,内部装饰华丽,剧场两边设有包厢,其设施在当时雄踞上海影院之冠,曾被誉为“上海第一影戏院”,当时有国外话剧团来沪,均以在该院演出为荣。后来虽然该院几易其主,但其影戏兼顾的功能始终没变。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抗战“孤岛”时期,海派京剧艺术家周信芳率领移风社,在此演出京剧《文臣素》、《徽钦二帝》,讽刺日伪,弘扬民族正气。周信芳面对敌寇的恐吓正气凛然,不改初衷,反而在剧院大门的预告牌上,一边写着“文天祥”,一边写着“史可法”,犹如两把利剑,直刺日伪的心腑。
1954年戏院改名为“长江剧场”,成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话剧的固定剧场,像“霓虹灯下哨兵”等很多优秀话剧都在这里演出。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在长江剧场演了很长时间。
很可惜,如今长江剧场已经在黄河路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一幢我叫不出名的很高的高楼。
离开了长江剧场我们继续往北走,就是大名鼎鼎的功德林素菜馆(以后有机会做介绍),我从小就常在这里吃素浇面,逢中秋节还要买功德林的素月饼。功德林现在也已经搬迁到南京路。
功德林边上就是凤阳路,在凤阳路的对面就是长江公寓。这幢公寓解放前叫“卡尔登公寓”。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于20世纪的50年代初,在这个楼的里住过一年多时间。她在这幢楼里完成了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和《小艾》。因为张爱玲曾在这里生活过,80年代以后,随着张爱玲作品的再度走红,黄河路的长江公寓(卡尔登公寓)顿时得到许多文学青年的青睐,他们经常把它作为拜访张爱玲上海路线的最后一站,因为张爱玲确实在卡尔顿公寓301的房间和阳台上苍凉地转了身,她只身一人乘船离开上海远涉香港,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她钟爱的上海,那年她才32岁。
我们离开了长江公寓,继续向北,穿过北京路不到200米就来到黄河路和青岛路的交叉路口,那就是以前明星大戏院的所在地。上世纪40年代中期,明星大戏院已成为以袁雪芬为代表的雪声越剧团的固定演出剧场。电影“舞台姐妹”里还有这个剧场的实景。 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5月6日晚上,明星大戏院门口熙熙熙攘攘,气氛不同寻常,袁雪芬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新排的越剧《祥林嫂》在这里预演,招待文化界人士。这天上海各大报纸记者、文化界知名人士田汉、洪深、黄佐临、史东日、费穆、张骏祥、欧阳山尊、白杨、丁聪等都来了。门口的签名册上,写满了这些知名人士的名字。这些人都是鲁迅夫人许广平请来的。当时就有人称这是上海一次文化界的“群英大会”。 另外,1946年9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当时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的周恩来乘了黑色的“纳喜牌”轿车到了爱文艺路(现北京路)下车,然后徒步来到明星大戏院。周恩来是听地下党的同志谈起越剧和袁雪芬的情况后,出于关心才来看看袁雪芬的戏的。那天袁雪芬主演的是历史剧《凄凉辽宫》,剧场里坐得满满的,观众被台上的演出深深吸引,但谁也没注意到后排坐着一位不寻常的观众,袁雪芬也不知道。解放以后,袁雪芬到北京去开会见到已经成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时,才知道周总理早就见过她了。
一条短短的黄河路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都离开我们走了,赫赫有名的明星大戏院,长江剧场也已经拆除了,但黄河路的故事却永远会留给我们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