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树人 于 2012-5-1 17:05 编辑
生存 (2012年4月3日) 许树人 爬树遥看戏, 珍香白米鲜; 学生多发奋, 录榜耀中天。
梨河 梨河,是一个寨子的名字。从黄桥向东,沿着小溪,一直可以走到寨子的北头。溪河上原来有座木桥,可以行车。当时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记得一次赶会的时候,曾在桥附近买过“棉枣”,挺稀罕的。 另外,还在桥南街口上一家饭店里买过一碗大米饭,白白的色彩,诱人的米香,不要菜就吃完了。那种感觉,现在的人是没有的。回忆起来,犹能回味起那淡淡的米香…… 沿南北的公路向北,如今有新建的梨河镇。地广路阔,四通八达,成了新兴的集镇…… 在老木桥北头的空园里,曾经演过大戏。我清楚地记得,一次夜里演《遣暹罗》,人挺多的,我们几个孩子没钱买票,就爬到附近的树上观看。除了名字,剧情倒不记得什么了。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生活的矛盾是多麽的突出啊。跑远路爬树看戏,是当时孩子们的常态…… 沿南北的公路向南走不多远,再向东爬一个坡上去,就是寨子里的南北大街了。梨河高小就在路的东侧。门口也有高高的像牌坊似的标志。向前走,从南边出寨门,又看见拐过来的公路一直南伸……沿高地向东南方向走,穿过几个村庄,就可以到我的外婆家相庄了。 寒暑交替,冬去春来,我很快地就在梨河先上完了初小四年级。 当时,我的大姐也在这里读六年级。她们的教室在我们的北边,好像还是女子班。 我现在还记得,曾在她们教室北边的一个屋子里借过谁的画本 ,认认真真地描画黄黄的小鸡、紫色的葡萄和裂了口子的石榴…… 五年级算高小了,那时要统一大考,并且要在学校门口北边的墙上公开发布被录取的学生名单。那劲头想起来,似乎并不亚于京城考试所发的皇榜!录取一出,众人围观,记得当时看榜的人是涌了一大片的…… 第一名是张桂琴,第二名是五二班的,不大注意。我好像是考了个第三名,后来被编到了五一班。 教室,在梨河小学东院的最东边,西院是我原来上四年级的地方,教室东北边,是挺大的操场。东西方向上有一副篮球架,比村小学的要正规得多…… 操场向东还有一道门,进去才是东院。五一班在由北向南数的第一间,五二班在第二间。 我们教室的北边,东西走向的房子,是六年级的教室。我的邻居许美运当时就在这个班学习。 六年级教室的西边,是个小三合院。北边和东边的房子,是女生宿舍。南边的房子,是教导处,门改成朝南开了。对面远远地就是一个高高的主席台…… 老师,是学生最崇拜的对象。时至今日,我犹记得慈祥的张国恩老师是教语文的,威武的秦之源老师是教历史的,热情的、高高的赵震华老师,则教我们几个班的体育课…… 那时候,除了上正课,语文老师每天还给我们读一节《高玉宝》中的故事,大家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半夜鸡叫、周扒皮……这些熟知的故事、人物,都是这时候知道的;音乐赵老师弹着风琴教的“太阳光,金亮亮”的歌曲,迄今还能张口就唱…… 上学是辛苦的,中午有时候家远的同学也不回家,大家带些干粮,有白面饼,有黄面馍,啃点咸菜,在一块儿相互交换着吃吃,也别有情趣…… 饭后,大都就接着看书、写字,玩的时候是很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