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孙九娘 于 2012-6-1 22:18 编辑 <br /><br /> 友情 (2012年4月25日) 许树人 一别包头后, 来呼更有情; 人生常恋旧, 老朽似仍倾。
同学
刚进大学,星期天的时候,常会找其他大学原来包头铁路中学的老同学玩玩,这也是常情;况且,市里的几个大学——农牧学院、林学院、内蒙古大学、医学院、工学院,离得并不远,相聚也很方便。因为每个大学都有中学时代的校友,所以,每周都会在不同的院校一起聚聚,聊聊,重温着往日的温馨。同学毕竟是同学,同学也可以说就是知己——同学没有职业区分,同学没有职位高下——同学,可以说是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了:在茫茫人海中,实在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啊! 医学院的赫桂春、司松筠,内蒙古大学的张金兰、张庆伟,林学院的孙广福,工学院的左少珍,师院化学系的董淑珍,数学系的王铁锤、王孟秋,外语系的佟亚丽、王世文……都是包头铁中去的,在新环境再见面之后,显得格外亲切——大家还都暂时留恋着过去的生活和情谊…… 赫桂春是东北人,瓜子脸上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显得十分精神,她常穿一件红底白花的夹衣,配着蓝裤子,似乎格外有些光彩;司松筠原是团支部书记,人很家常,家又都在山西原平,相比较更熟悉一些;生物系的张金兰,人比较老诚,有大姐姐的风范,她还是我入团的介绍人;物理系的张庆伟,安阳人,身体微胖,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他,可以说是我业余学习无线电的老师;孙广福,是我中学时代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在以后的生活中,他曾不断地用我的借书证在师院图书馆借小说阅读;左少珍,个子不太高,脸色有些黝黑,但是人很机灵;董淑珍,父亲是工程师,她是满脸堆笑的一个人,虽说头有些扁扁的,但梳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也是典型的淑女形象;王铁锤,个子和我差不多高,也是我很要好的朋友之一,同在师院学习,交流的时间颇多;王孟秋,脸白白胖胖的,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有些高雅。我曾因为她见过其同寝室的贾雁雄、孙慧麟。孙同学人才出众,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拟嫁给一个长得不太好的讲师。为此,我班的巴国强时有“巧妇常伴拙夫眠”的感叹……外语系的佟亚丽和王世文,好像是唯一的中学里成就的一对儿…… 此时,和家乡一个姓宋的同学也有过一段联系。 听说她头年高考没被录取,我挺同情,并鼓励她复习再考。后来,还把我们学校用过的复习提纲全部寄给了她…… 一来一往,感情慢慢近了。我暑假回老家的时候还去见过她。人长高了,见面的时候倒也没有过多的话。她的母亲在西屋忙着做饭,她的大伯陪着我说说话。奶奶卧病在床…… 本来想着到我原平家那里找个工作,后来,就是因为舍不了奶奶,才没有成行。 后来听说,她的父亲在两岸关系正常化之后,回家探过亲…… 我64年参加“四清”的时候还联系着,只是因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十分激烈,乱乱的,被迫中断了联系…… 我想以此为题材写点东西,总觉得不妥,况且一些很宝贵的资料也在部队锻炼时化为了乌有,所以只好作罢。 这真是,初见倾心,再见已难,“岁岁春风来赴约,难逢旧人倚柴门。”如今多少尘封的往事,时时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心中……为此,2011年11月22日,我写了一首《五绝•怀念》—— 沉思观尔走,梦里未逢人;江海几时涸,春蚕结茧辛。(2012年2月23日按律修改) 时至今日,但愿彼此能记住那初见时的微笑吧!不过,这也只是一厢情愿了。 几十年之后,想起来这段不寻常的往事,陡然觉得真有些“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的意味……
<P>&nbsp;</P>
<P>&nbsp;</P>
<P>&nbsp;</P>
<P>&nbs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