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原一丁 于 2012-4-20 08:32 编辑
说起沙尘暴对北方生活的人来讲,并不陌生,每年都要经历几场的。沙尘暴一般可分为三个等级,小的沙尘暴以轻度的扬沙为主,浮尘随风轻扬,能见度在千米之间;中级的沙尘暴,一般黄色的沙尘弥漫于旷野之上,人的视野受到影响,无法看清远方的景象,但这种沙尘暴持续的时间较短些,一般的情况下是上午起风,下午则越来越厉害,但到了晚上就会慢慢地风平浪静;大的沙尘暴可以说是让人惊心动魄的,它周期时间长,而且风速大,风中夹杂着砂石颗粒,抽打着大地,让人顿觉天昏地暗,能见度不足几十米,风力大的时候甚至对面不见人与物。在北方生活的人一般都有这样的经历,亲身感受到沙尘暴的危害性之大,对草原的危害侵蚀更大,有时会把干沙丘移动几十公分,是造成草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疯狂的沙尘暴侵袭时刻,那种状态可以说是天昏地暗,形同到了世界的末日一般,让人胆颤心惊,恨不能钻进地缝才能躲避此劫难。 在祖国北疆生活了半个世纪,这种经历可以说记不清有多少次。人随着年龄的递增,岁数越来越大,对事物的发展利害关系有了明显的认识。特别是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有了更深刻认识,感悟到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沙尘暴的起因就是一个鲜明例证,沙尘暴的产生与人为植被的破坏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减少沙尘暴发生次数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生活中长期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从一定的角度上分析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沙尘暴的年发生率逐渐上升,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二十一世纪初,几乎到了高潮期,沙尘暴持续周期长,而且扬沙的比重越来越高,几次重大的沙尘暴可能是达到历史之最。曾记得一次大的沙尘暴刮了两天时间,真正是遮天蔽日,黄沙弥漫,对面不见人,大的砂粒打在脸上生疼,让人根本无法睁开眼睛。人不说,就是放牧出群的牲畜被狂风吹的无法回家,甚至丢失。家里昏暗无奈人们只好点燃油灯照明。那次沙尘暴持续了两天的时间。等待大风静止下来,人们走出家门一看,简直傻眼了。地面沉积了厚厚一层黄色的沙土,那些浮土牲畜吃了还得一种莫名的病,很多地方还有牲畜死亡的现象出现。每每人们谈论起那场沙尘暴时,面色都变了,真的太恐怖了。黄沙漫天飞舞,天色如夜,恰如小说里形容的那样,飞砂走石,对面不见人。 记得曾有这样的传说,中国的塑料袋刮到日本去了。日本对这种意外的事件格外的关注,并提出了抗议。这种消息真假不知,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今天这样的便捷网络通讯条件,假设今天,那狂风肆虐的照片会马上发到网上,让大家来观看。 沙尘暴的起因是很多的,但真正的源头应该确定为植被的破坏造成的。人们对环境保护不注重,只顾抓经济利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排污超标,给环境造成二氧化碳污染,破坏了臭氧层,导致紫外线直接进入大气层,造成地球表面气候反常,旱涝不均的局面。一些地区长期干旱,一些地区暴雨成灾水土流失,酿成植被成倍地减少,形成荒漠化,酿成大风数次增多,狂风掀起沙尘,在风的作用下,沙漠面积增大,水草面积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体系,结果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就是来自大自然的惩罚。 这种频繁的自然灾害引起各国相关部门与环保人士的关注。整个世界步入紧急的环保状态中。由此举行了很多次国际性气候应对大会,酝酿环保事宜,签订了一系列的环保条约,共同维护世界生态环境,保卫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但在环保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建立了很多环保法规,制度,起到极大的成效。例如,“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京津”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围封转移等一些卓有成效的环境治理措施,起了积极作用。对那些高能耗,环境污染大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从源头加强治理,实现了中国对世界环境保护所作的承诺。环保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好评。 言之必行,行之必果,才能赢得的环保效果。关键是环保行动要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近年来,沙尘暴的次数相应地减少,植被恢复,森林覆盖率直线上升,这是减少沙尘暴的最为有效措施之一。搞环保工作是全民性的工作,必须发动人民战争,全面加强治理,加强防护,形成全民皆兵的环保队伍,从根源治理,才能有效。 现在国家倡导低碳生活理念,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人人争做环保先锋,树立保卫家园的环保意识,长期有效的行动,地球家园才能更加洁净,天空更加湛蓝,空气清新,山水秀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质量会有一个明显的改变,人们的心情更加舒畅,更加愉悦。 行动起来吧,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