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孙九娘 于 2012-6-1 22:24 编辑 <br /><br /> 50、感悟
(2012年4月11日)
许树人
公庙子来双铁小,
历观见识向前超;
课余阅读开思路,
相比名家觉道遥。
铁小 刚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小召,人生地疏,住的地方离公庙子学校又远——大约有三十多里路,所以,有一段时间就没有上学。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大阴山和周围的生活环境…… 一直到学期快结束之前,才跟公庙子小学联系好。 父亲翻着语文、数学书大体给我说说,就到住地东边的公庙子小学去上课了。 吃住,都是由父亲的朋友薛广福给安排的,一切都还顺利、方便。 期末参加考试。几科的成绩都还考及格了。 过了年,父亲的单位调往山西,听说是去修京原线,所以,只好让我先转学到包头了。 就这样,我在公庙子读了不到半学期的书,1956年3月,又转到了包头铁二小。 因为,当时工程部门的孩子大多都在这里,所以,小学生也只得住校。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住校生的伙食还是不错的:一日三餐,花样挺多,可以自由选择。每月的伙食费不过12元钱…… 晚上,男同学几十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睡的是通铺,南北两排,十分热闹。有人说笑话,有人讲故事,真是谈笑风生。就这样,渐渐地熟悉了环境,又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想家的念头也越来越淡了。 彼此交往之后,发现不少同学星期天到铁路俱乐部借大部头的书看,我也学着别人陆续借了《三国演义》《三侠五义》等书拿回来阅读,倒懂不懂地,可也大体上会弄清故事的梗概,从而也有了与朋友交流的新的谈资…… 如今想来,这便是我阅读长篇小说的最早时间了。习作上。也主动写了《小树》这样的文章,颇受老师的好评。就这样,学习的兴趣似乎越来越高了。 从农村来到城市以后,觉得眼界真的开阔了不少,这是一个较大的飞跃…… 最近,看看史仲文的经历——“我三年级时读完了《三国演义》,后来又开始读《水浒传》《西游记》。六年级时,实在没有书读的我又开始啃《毛泽东选集》,书里面讲到马克思、恩格斯啊,我不懂,又继续开始读马列的书,像《国家与革命》《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共产党宣言》等等都大概在16岁就读完了。” 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读课外书也太晚了:我13岁才开始接触大部头著作;而史仲文16岁就读完了很多书——这差距实在大啊!想起杨振宁从小就读《龙文鞭影》的事,深知儿时的启蒙太重要了! “要想写书,先拼命读书”, 史仲文的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过了一年,我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回忆这段经历,2012年元月9日,我写了一首《七绝•二小》铁路东河双铁小,包头三局老城郊;人生今览开初照,转瞬春秋五七交。(2012年2月7日按律修改)。 “人生今览开初照”,是说小学毕业证上,留存着我一生中最早的一张照片…… 1957年7月,我顺利地考入了铁三局的包头铁路中学。从而开始了求学的新的历程……
<P>&nbsp;</P>
<P>&nbsp;</P>
<P>&nbsp;</P>
<P>&nbsp;</P>
|